王剛菊
阿廬美,美阿廬,
阿廬美在山、洞、水。
阿廬為彝語,即有石、有水之意。若乾石塊、石板組合成外殼為山,殼內為洞的阿廬古洞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奇觀,它是經年水滴、石溶、地殼變遷的傑作。
『古為部落窟,分開旅游宮。告慰阿廬祖,人間正大同。』早在2000萬年前,青山綠水環抱著阿廬山,一條碧玉般清澈的瀘河水自山腹穿石而出,山水交織融匯成一幅絕頂精妙的彩畫,可謂一方『仙境』,怨不得部落征戰時,剽悍的阿廬部落佔其為穴居地。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入洞考察,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足跡。
今日開放的阿廬古洞風景區佔地1.677平方公裡,阿廬山上不僅有山泉,還有長廊、橋、亭、纜車、彝家建築風格的接待室與建築小品,游人一進景區便仿佛來到了彝家新山莊,清新、典雅、古朴之氣撲面而來。
瀘源洞、石柱洞、碧玉洞和玉筍河處,旱洞、水洞縱橫交錯,上下貫通,洞中有河,洞中有洞、洞中有天,可謂:身親始覺境如仙,壁當斷處疑無路,經到轉時別有天,空際玲瓏嵌怪石,洞中清冷漱寒泉。
阿廬古洞地質發育年代久遠,無處不有石筍、石鍾乳、石柱、石幔、石盾、石簾。『玉柱洞』內洞中有洞,廳堂疊廳堂,規模與形狀迥異,多達10餘個。一根拔地接頂的『擎天玉柱』令人嘆為觀止,人在其下仰視,自覺渺小無比。那是一根直徑只有30厘米,卻高達8米的石柱,潔白光瑩,可稱喀斯特景觀中一絕,似把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大廳橕起。
阿廬古洞的水便是『玉筍河』,那是瀘源洞與玉柱洞之下垂深15米的一條天然暗河,河道長800米,水流緩慢,清澈見底,有『透明魚』搖頭擺尾。泛舟河上真有『雲中水霧作仙游』之感。清晨,你若有幸作為第一批游客來到『玉筍河』畔,洞中水氣如煙似霞向上昇騰,洞中露天處注入一縷朝陽,立觀一盞探照燈折射下的水霧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虹,在慢慢地昇騰、擴散。水中根根石鍾乳、片片石蓮花、簇簇石華蓋,懷抱嬰兒的送子觀音,各顯神通的『八仙』『西方維納斯』等『石雕』倒影重重,真是『煙波不動影沈沈,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天』。如若署熱難耐之際入得這洞內清波,會神清氣爽。
走出阿廬古洞的三洞一河,坐在觀景亭上細細品味,如果說『玉筍河』是以其陰柔之魁取勝的話,那麼阿廬古洞卻具有陽剛之魄。它終年吸引著眾多游客來阿廬大山肚中游洞、行舟,洞外觀景休憩,可見阿廬古洞之美在於陰柔與陽剛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