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一株黏玉米長出『億元村』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7-18 字體:

□ 特約記者  段洪偉  全媒體記者  廉紅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公布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及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和超億元村名單的通知》中,青岡縣禎祥鎮兆林村(玉米)位列其中。這是該村第二次蟬聯此項殊榮。

  一株黏玉米是如何長出一個億元村的?讓我們走進兆林村一探究竟。

引來一家企業

  兆林村位於青岡縣禎祥鎮轄區東北部,過去,這裡的村民曾多年一直以種植傳統作物玉米為生,那時全村人均年最高收入也只有4987元,村裡沒有企業,沒有除玉米之外的任何產業。2012年,村黨總支書記張立仁召開村班子會,再一次把黏玉米產業提到了日程上,經過討論後,決定招商引資辦企業。

  在外地創業成功、多年沒回家鄉的董佔河受到感召後,他一心要回報家鄉的心願更加強烈,他立即表示一定回家鄉投資建廠,發展黏玉米產業,總投資達3.6億元的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在兆林村開始規劃設計,落地生根。當年開始籌備建廠,進行一期工程建設。第二年開始種植黏玉米,共種植黏玉米5000畝,生產黏玉米1200萬穗,實現產值1500萬元。從此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黏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長。如今企業已發展成為是全省規模最大生產技術工藝最先進的速凍糯玉米、速凍保鮮果蔬產業基地,年設計生產速凍糯玉米1億穗。

  2016年以來,大董農業先後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全國鮮食玉米加工示范企業』、『黑龍江省一二三產融合示范項目單位』、『黑龍江省最具影響力品牌』、『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全國鮮食玉米產業加工三十強』。公司成功主辦承辦第31屆、第35屆全國鮮食玉米大會。『大董佔和』品牌系列農產品已通過國家綠色有機認證,主要采取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兩種模式:線上銷售主要與天貓、電商、直播帶貨等多家合作拓展銷售渠道;線下銷售與國內26家一級代理商合作,重點銷往沈陽、大連、北京、上海、蘇州、杭州、廣州、深圳、珠海、成都等二十多個城市。

壯大一個產業

  招商引資企業——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在兆林村的建設發展,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自企業投資建設以來,先後興建了鮮食玉米加工項目一期、二期工程,佔地總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5萬平方米,其中冷庫2.85萬平方米,鍋爐房及附屬面積8千平方米,生產車間1.2萬平方米,去皮車間1萬平方米,罩棚面積5000平方米,辦公樓面積3500平方米。建設自動化速凍玉米生產線2條,自動化真空包裝玉米生產線2條,自動化玉米粒生產線1條,大型自動化鮮食玉米剝皮機15臺套,鮮食玉米熟化蒸鍋8臺套,自動給袋包裝機8臺,自動切頭分等包裝生產線3條。2021年加工速凍玉米4000萬穗,加工真空玉米1000萬穗,加工速凍玉米粒2000噸。今年公司種植鮮食玉米32000畝,可加工鮮食玉米7000萬穗。

  在生產加工黏玉米的同時,企業於2016年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綠色有機果蔬生產項目。新闢建果蔬產業園區一處,佔地1500畝,擁有棚室170棟,其中包括20棟溫室。園區果蔬種植以『夕張麥倫』蜜瓜、綠蘆筍、草莓、葡萄以及高端蔬菜為主,全程有機種植綠色防控,2021年果蔬總產1000噸,產品全部銷往大慶市中高端市場。

  今年,公司計劃投資5000萬元,新上紫玉米花青素提取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昇產品附加值。項目設計年生產加工紫玉米3000噸。項目達產後,年可生產紫玉米花青素茶2000噸,紫玉米花青素營養粉300噸,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8000萬元。公司今年種植紫玉米400畝,預計加工紫玉米原材料100噸,生產紫玉米花青素茶80噸,紫玉米花青素營養粉12噸,年銷售額1240萬元,年利稅744萬元。

致富一村農戶

  村裡有了企業,第一步就是種植生產原料黏玉米,企業以當時流轉土地最高價格每畝650元,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先後分二批流轉土地共計14576畝,涉及農戶743戶,雙方簽訂合同,無論當年收成怎樣,農民每畝的土地流轉費不變,旱澇保收。而且農民自己不用經營土地,空出身子可以到企業務工,實現了在家附近就可上班掙工資的心願。

  兆林村村民郭萍,一家四口人,以前曾靠種植16.5畝地生活,收入較低,2017年她和愛人一起被安置到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上班,過上了和城裡上班族一樣的生活。郭萍說:『我倆在公司一年總收入在6萬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轉的錢,我家一年的收入8萬多元,全能有現在的生活是村裡和大董農業給我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和平臺,現在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德纔說:『公司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通過多種途徑帶動農戶增收。一是流轉土地促增收,公司共流轉土地4.6萬畝,農戶每年每畝收益650元,二是吸納就業促增收,公司常年用工287人,月平均工資2800元,年人均增收3.36萬元。』

  產業項目的建設發展,為當地有意願務工,但因家中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顧,只能就近就業的農戶提供了更多的務工崗位,實現了賺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兆林村黨總支書記張立仁說:『全村轉移勞動力889人,年實現創收共計533.4萬元。其中在大董農業務工的村民126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放眼望去,兆林村的一片片黏玉米基地,一株株粗壯的黏玉米長勢良好。這一株株黏玉米就是致富樹,讓村民越來越富裕,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越走越寬闊。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