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俊彪《我想高尚》的文本解讀
王科
好久沒有讀到這樣緊密貼近生活、大膽揭櫫時弊、充滿家國情懷、高揚核心價值、呼喚人生高尚的校園小說了。這裡,我們指的是馬俊彪先生發表在《北方文學》2023年第3期的中篇小說《我想高尚》。小說通過農民工吳高尚為兒子吳向前擇校的故事,多維度地輻射社會現實的某些方面,提出了一個令人警醒、發人深思的社會問題: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應該如何抵御紅塵滾滾、人欲橫流的誘惑,堅守人生的道德底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准則,追求情操的清純和人生的高尚?從這個沈重的問題和時代的呼喚來觀照,我們不能不游走在作家渲染的審美藝術氛圍裡,不能不沈浸於小說潛隱的思想正能量中,從而對作品呈現的道德思辨和文化鏡像產生強烈的共鳴,並懷著濃烈的興趣踏入作家營造的藝術世界。
我們以為,《我想高尚》的深刻之處,在於它對校園頑疾的犀利書寫與尖銳揭示。一直以來,由於多種原因的促動,我們的學校改革遠離了高尚,甚至出現了諸多商業化的、光怪陸離的負面現象。對此,領導機關雖三令五申、規范指引,出臺了許多文件,然而,一些學校依然故我,落實遲緩,致使廣大群眾無可奈何、心存怨言。作為在校園裡執教多年的教師作家,馬俊彪先生懷著強烈的懮患意識,直面校園生活的現實,揮舞正義之筆,勇敢地暴露這些真實的現狀,痛切地鞭撻那些久治不愈的頑癥,推出了這部新作,表現了作家與文學均應葆有的責任和使命。細讀小說文本,我們看到,章章節節洋溢著作家真誠的激憤,字字句句宣泄著作家自覺的承擔。教育弊端,他敏銳發現;學校異化,他勇敢直面;師德淪喪,他猛烈批判。小說以主人公『我想高尚』而無法高尚,高尚了也不被認同的戲劇經歷,觸碰了教育上、社會中、觀念裡的錯位根源,即金錢至上,人欲橫流;高尚被鄙視、被輾軋、被綁架、被泯滅、被顛覆。在作家筆下的這個普通學校中,金錢開路的潛規則就已經被奉為金科玉律,並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擇校要錢,換座要錢,當乾部要錢,資料要錢,校服要錢,補課要錢……錢錢錢,學生有交不完的錢,老師有收不夠的錢。一個本來應該是純潔高尚、一片淨土的學校,一個本來應該是傳道受業解惑的聖地,竟然演繹成發財致富的商業場,竟然嬗變為利欲熏心的名利場。誇張點說,杏壇之下,簡直是銅臭熏天的交易市場了。小說中,吳高尚為兩萬元擇校費、三千元資料費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求爺爺告奶奶奶,四處借貸,飽嘗了富人的冷眼和沒錢的辛酸。而校園的掌權者,商校勾結,上下串聯,開發學區房產、兜售復習資料,高價校外辦班……諸多吸金手段,令人觸目驚心!眾所周知,教育宗旨的蛻變,傳統道德的迷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不啻是貽害千秋的禍端。如果長此以往,培養一代理想遠大、道德高尚的四有新人,豈不是癡人說夢嗎!面對金錢至上、道德淪喪,高尚真的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銘的怪現狀,作家以犀利的小說之筆針砭褻瀆高尚的林林總總,慨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嬗變流失,通過人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的無道德底線的故事,批判、抨擊、拷問集體無意識、亂象遍校園的事實,呼喚高尚情操的回歸和自我救贖的施行,彰顯了一位作家的良知和使命,發出了根除教育腐敗、救救孩子的呼聲,實在是令人點贊、欽佩。作品中,學生吳向前對金錢的感悟和那段慷慨激昂的說辭,無疑是作家的心靈絮語和正義獨白:你們從小學的是雷鋒,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劉胡蘭,樹立的理想是當科學家、作家、解放軍、目標是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你再看看我們學的是什麼,看的是什麼,奮斗目標是什麼?就是一切向錢看!我看我們的教育是忘記了初心、責任和使命!這些警句箴言擲地有聲,確實應該讓校園裡的人認真反思仔細考量。
我們覺得,《我想高尚》的閃光之處,在於它對人性污濁的精彩描寫與深度開掘。老實說,解讀小說文本,我們的內心始終都在懮郁糾結、五味雜陳之中。我們為作家那麼深刻形象地刻畫了那些遠離高尚的、扭曲了的人性而無限悲涼,我們為小說中那些庸俗的拜金的、同行的眾生相而無地自容。展讀作品,除了這位心地善良淳朴、執著努力清純高尚的主人公吳高尚外,小說裡的其他人物似乎都是灰色的芸芸眾生。那些塑造他們性格的娓娓敘事和悠悠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作家真如當年魯迅刻鏤民族劣根性時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寫作姿態。抑或是說,作家始終以力透紙背、蝕骨銷魂般的筆墨,展示被金錢吞噬、污染的靈魂。無論是同鄉錢數多(他狡黠多詐,出點子辦昇學宴,給吳真真提供腎源情報,收取可觀的信息費)、工長金仁寶(他大包大攬為人拉關系,撈油水,甚至偷偷留下萬元回扣)、項目黃老板(他手眼通天,與學校裡勾外聯,牟取建設學區房的暴利)、獲救的唐老板(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高尚的救人看作是為金錢的回報,滿身銅臭氣),還是班主任蒼茫老師(是知識分子蛻變的典型,平日只知研究家長能力,搜刮學生錢款)、教導處潘主任(同樣對錢權癡迷至極的教師)、高中校長(垂簾聽政含而不露的斂財人),乃至吳高尚的夫人(庸俗不堪的守財奴),甚至是那位吳真真(堅信金錢萬能、性格復雜的女性)幾乎都是孔方兄的虔誠信徒,金錢的忠實崇拜者,蠅營狗苟的可憐人。他們篤信的格言似乎都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們相信金錢能夠擺平一切,認為高尚一錢不值。他們不相信人間還有情操純潔,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將一切高尚行為都褻瀆為自私自利、曲線致富。他們更不相信會有人為了挽救一個陌生學子的生命,而冒著手術的巨大風險,承受健康的必然消失,無償地捐出自己寶貴的腎。可嘆的是,甚至連人民警察也對這種高尚行為大打問號。這些絲絲入扣的描述,形神畢肖,令人感嘆。更讓人悲哀的是,社會的冷漠、鄙視和誤解,竟然使這位捐了腎的『我想高尚』的農民工、八級瓦工吳高尚妻離子散、淪落底層、境況堪懮、前景難測。面對命運的不公,吳高尚能夠做什麼呢?他只能扼腕長嘆、仰天哀鳴:我想高尚,也真的高尚了,但誰人相信呢!高尚,怎麼這樣難呢!應該說,這不只是對社會道德的質疑、對人性人心的拷問,更是對民族傳統道德的回歸和高揚的期盼,是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希望每個人都皈依純潔追求高尚的呼喚。無疑,吳高尚的形象是真實生動的、感人肺腑的、令人敬畏的。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閃光,看到了我們民族和祖國的無限希望。相信,遙望理想的星光,憧憬詩和遠方的吳高尚,一定有著美好的未來和無上的榮光。
我們認為,《我想高尚》的魅人之處,在於它對校園小說的敘事革新與詩性建構。作家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藝術儲備,將司空見慣的校園敘事與廣闊的社會生活緊緊地勾連在一起,使之表現了時代風雲激蕩下的復雜情愫與高尚的家國情懷,從而將這一書寫領域昇華到了可貴的藝術高端。就是說,作家在重建校園敘事主題的內核上,在抒發當下社會反思與熱點評估上,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整個作品,故事書寫有聲有色,主題指向鮮明正確,情節結構堅實靈動。小說中擇校上學的引線,貫穿始終,紅線串珠般地串聯起校內校外、家裡家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茫茫人海、各色人等,在幽默調侃、亦莊亦諧的敘事過程中,講述了一樁樁、一件件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而又真實生動、司空見慣的社會傳奇,塑造了一個個血肉豐滿、各具特質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家深沈的哲理思索和高尚的人生理想。小說框架堅實,情節鮮活,波波相連,環環相扣,故事性極強,讀之情難忍俊,掩卷回味無窮。比如,由孩子差兩分沒有能夠考上重點高中的主線,引出家庭決定不惜一切找關系擇校的鄭重決定,由工長金仁寶牽引出潘主任、黃老板兩個人物,接著將夜救首富唐老板,老家舉辦昇學宴,吳真真設計認乾哥,吳向前實名舉報蒼茫老師,吳高尚大義凜然捐腎等故事有機地連接、整合在一起,一氣呵成,通過不同的視角呈現給讀者,實現了故事的趣味性和視角的多元性的完美結合。此外,小說語言個性較強,通俗流暢,那些似乎是荒誕不經、黑色幽默的敘述,往往使人情難忍俊,在開顏一笑或苦澀酸辛中受到震撼和啟迪。
作者簡介:王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原渤海大學教授,現中國社會出版社特聘編審。有專著12部,在《文學評論》《人民日報》等發表論文、創作1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