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35)
永久鄉:黨建促服務 特色增收入 鄉村經濟建設唱出振興歌
文/攝 潘成軍 特約記者 高偉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村民正在采摘萬壽菊
乘車從明水縣城向東南行駛12.5公裡,便走進了永久鄉。這個鄉的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馬鈴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萬壽菊、蔬菜、紅小豆等,記者對其是如何加快發展產生了濃厚興趣。
明水縣永久鄉黨委書記戰江龍向記者介紹了永久鄉的基本情況。他說,永久鄉地處明水縣東南部、松嫩平原的中部,東與興仁鎮接壤,南與青岡縣迎春鄉毗鄰,西與雙興鄉和明水鎮相連,北與永興鎮相鄰,幅員面積122.7平方公裡,耕地12.7萬畝,全鄉總人口19038人、6625戶,全鄉下轄8個行政村、52個自然屯。年初以來,永久鄉圍繞全縣『四業三城』建設,以加強黨建引領為牽動,積極開展新時代志願服務、『網格化社會監管』服務管理模式,逐漸走上了鄉村經濟發展、鄉風文明氛圍逐步提昇、鄉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的鄉村振興之路。

發展光伏發電,村民分紅受益
在黨的建設上,永久鄉黨委注重提高基層組織服務水平,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入手,充分發揮黨員領導乾部的模范作用,鄉黨政班子一班人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帶頭參加各種扶貧幫困活動,為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力、凝聚力發揮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同時認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積極組織黨員乾部開展『兩學一做』、黨史學習教育,並每月開展1次機關『能力作風建設』活動,學、做結合,鼓勵廣大黨員乾部爭做合格黨員,提高黨員素質,建設了永久鄉黨建長廊、黨建一條街。為給黨員活動提供有效載體,永久鄉加強了基層黨組織設施建設,以永久鄉600平方米的社區服中心為平臺,建設了省級試點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處,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8處,建設了550平方米黨員大家庭活動場所,可同時容納360人開展文體培訓活動,填補了鄉村基層黨建文化活動陣地缺失的空白,為鄉村黨員群眾提供了室內活動場所。永久鄉還利用黨員大家庭、群眾大舞臺開展『光榮在黨50年』優秀共產黨員、『六大員』為主題的弘揚社會正能量公益活動,定期組織貧困戶參加思想扶貧,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公益活動,通過開展思想扶貧,樹立脫貧光榮、勞動致富的信心,脫貧鞏固成果持續提昇。

直播帶貨助推村民致富
永久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苗茁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永久鄉著力改善民生,提昇群眾幸福生活指數,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新修建和平村通村公路3公裡,維修橋涵3處,新安裝柵欄5980米,爭取到了250萬元豐饒村、永吉村路邊溝、柵欄環境整治項目,對全鄉252戶內室廁所進行問題排查和整改,實現通村公路全覆蓋。為推進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美麗鄉村,永久鄉在造林綠化工作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村莊綠化美化建設,重點圍繞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庭院周圍,堅持喬木、灌木、花草相結合,做到應栽盡栽、應綠則綠,全鄉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360畝,栽植喬灌木33000株,鄉村公路兩側栽種各類花草50000多株;中心村樹木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風文明,永久鄉組建群眾秧歌隊13個,參加人數400多人,為群眾購置服裝150套、揚聲器3臺、樂器10餘件,評選出『老好賢能』四類群體48人,『六大員』48名,『三力型』村黨組織8個,在公共場所設置『紅黑榜』『鄉賢榜』等9處,傳播文明理念、破除陳規陋習、涵養文明鄉風,全鄉上下文明實乾蔚然成風。

村民休閑娛樂廣場
鄉村發不發展關鍵看經濟,為促進鄉域經濟健康發展,年初以來,永久鄉為和平村、永生村爭取到了210萬元小型農機、棚室蔬菜項目,項目建設可推進村集體增收。永久鄉還通過鄉村振興項目為豐饒村、永久村爭取500萬元大型農機合作社項目,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0萬元。
為發展高收益特色種植,永久鄉大力引導群眾轉變種植結構,今年種植萬壽菊2500畝,預計平均每畝可增收1100元,並成功試種了菊苣、芍藥,實現綠化觀賞、經濟效益雙豐收。畜牧作為農業第二大主導產業,一直是永久鄉重點主抓的產業之一,現在全鄉豬、牛、羊存欄量分別達21000頭、6800頭、4500只,並成功引進和牛養殖項目,比傳統養殖每頭增收1500元左右。

和平村數百頭肉牛養殖大戶今年又掙著啦
戰江龍說,通過開展環境整治、綠化、香化、美化建設工作,永久鄉進一步提昇了美麗鄉村建設品位,群眾生活環境更加優美,基本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下一步,永久鄉將按照中央省市縣的相關要求,依照鄉村振興的20字戰略方針,以特色種植帶動種植結構調整,依托產業項目促進鄉村振興,讓永久鄉人民群眾的幸福富裕真的成為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