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32)
閣山鎮:產業項目『特』當家村屯宜居環境佳
文/攝 潘成軍 特約記者 李磊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初秋時節,綏棱縣閣山鎮十六井村慶友豐家庭農場大棚裡葡萄紫的晶瑩、綠的剔透,整串整串掛在葡萄架上、葡萄葉間,這個坐落在閣山鎮十六井村七組屯後,距離閣山鎮西綏四路一公裡南側的省級重點扶持家庭農場,主要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包括葡萄、草莓、菇娘、裸地香瓜、西瓜等水果類和茄子、辣椒、黏玉米等各種蔬菜。
『這是我們閣山鎮妥善使用項目資金,合理整合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的十六井村棚室經濟作物科技示范區,園區總面積50餘畝,新建智能溫室大棚4棟3520平方米。』閣山鎮黨委書記姜凱告訴記者,為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閣山鎮沿綏四路重點發展農旅產業,打造了十六井村農旅采摘園區,切實發揮棚室經濟帶動效能。經鎮村兩級考察商議,栽種草莓、葡萄、櫻桃、軟棗獼猴桃、嘎啦柿子、蔬菜等作物,聘請吉林、蘭西等地種植能手、技術顧問進行線上線下雙指導,發動脫貧戶參與棚室種植、日常管護增加收入,這是鎮黨政班子圍繞『特』字文章,狠抓產業項目的重要舉措。


姜凱說,在產業項目發展上,閣山鎮著力推動共和村歐李產業發展,種植總面積近800畝,茶葉和果脯生產線生產運營情況良好,今年全鎮脫貧戶穩定戶均增收500元,277戶脫貧戶入股分紅1200元,帶動脫貧戶增收共47.16萬元;永合村爭取政策資金199萬元建設399.6KW光伏發電站現已完成施工,下步將進行竣工驗收和並網發電,投產後預計年均收益13萬元以上,同時籌備永合村朝鮮族辣白菜、米腸等食品加工盡快落地;永清村、三合村的文化廣場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秋收前可建設完成;長青村農機具場庫棚項目現已完成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農業發展是生活穩定的前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亞楠說,在種植結構調整、示范區打造上,我們因力勢導、重拳出擊,落實耕地面積14.46萬畝,輪作1.395萬畝,242戶農戶享受輪作補貼209萬元,落實大豆種植面積37453.75畝,水改旱2100畝,打造傳統作物規模示范園區6個總面積4650畝;同時,規范農業服務水平,長青村九弘農機合作社落實規模經營面積751畝,機械化服務面積13000畝,預計村集體可實現增收10萬餘元,托管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閣山鎮還嘗試發展特色種養,利用溝塘和水稻育秧大棚發展蟾蜍、水蛭養殖,發展小園歐李、黏玉米等種植,借助『菜園革命』調動1450個菜園共718畝加入,通過示范村帶動引領探索『小菜園』經濟新模式,此外還鼓勵農戶發展肉牛、生豬、山羊、大鵝和蛋雞養殖。

為全力打造舒適宜居新家園,閣山鎮多措並舉,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三北造林工程、村莊綠化項目為引帶,著力推進村屯綠化美化行動。栽種雲杉、紫葉稠李、綠籬、波斯菊、鳳尾雞冠花、萬壽菊等花草樹木,邀請林草管護技術人員對綠植培育進行專業指導,組織鎮村志願者進行修枝、剪葉、打杈,聯動鎮村公益崗進行常規維護,攜手打造美麗新閣山。全力倡導共建思想,鼓勵群眾主動參與到環境整治志願服務行動中,成立志願服務隊,不定期對鎮村交通要道、田間路、溝渠進行清理。配備7輛專用垃圾車,每天定時流動收運垃圾,並運送至垃圾分揀站進行集中處理,確保農村垃圾定點收集、定時清運、及時妥善處理。僱傭保潔員常態化維護人居環境衛生,每月集中組織人居環境整治大拉練活動,確保環境整潔度、舒適度常態化保持。自去年3月份,三合村『公益銀行』辦行以來,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提昇,全鎮各行政村紛紛效仿三合村治理模式,探索推廣『公益銀行』群眾自治機制,目前,已有5個行政村建立起公益銀行『考評+獎勵』制度開始運營,長青村推行脫貧戶『包片制』劃分責任區,實現常態化保潔、責任化清理、全民化參與,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人居環境逐步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