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炊煙裊裊故鄉情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8-29 字體:

楊健
 

  周末午後,我應友人之約入住在農家樂園。

  當一縷縷炊煙昇起時,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家家戶戶炊煙,帶著醉意香濃了雲彩』的童年時代。炊煙,是一份鄉愁,是一份牽絆。

  那時候,各家各戶都有一個矗立的煙囪,大部分都是用泥塊壘成的,或是圓形,或是方形。從裡面飄出來的炊煙逐漸散落在鄉村上空的各個角落,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鼻而來,是淳朴的味道。

  炊煙是農戶手上的一塊手表。經常在外乾活的農戶,習慣了根據炊煙來判斷時間。當村莊裡只有三兩戶人家的煙囪在冒煙時,說明離收工時間還早著,得繼續乾活;當家家戶戶都有炊煙昇起時,就是在告知農戶准備收拾一下農具准備回家吃飯了;要是遇到沒有乾完的農活,就隨手找來一根枯枝插在田壟裡做上標記,等待飯後接著再乾。四季輪回,年年如此。

  炊煙是農戶生活的真實寫照。有時候,燒什麼柴就出什麼煙。煙囪裡滾出來的是一團團黑煙,時續時斷,說明燒的是稻柴;滾出來的煙黑一段灰一段,說明燒的是麥柴或者油菜籽柴;滾出來的煙先有點黑,後面都是青灰的,說明燒的是花萁柴;顏色淡灰的煙,燒的是竹片之類的柴;顏色又白又細,就一定是木塊木片。這些柴稱之為硬柴,硬柴是最難得燒一次,在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裡用得比較多,不然不會有『硬柴火』的說法。

  炊煙是詩詞裡的一幅鄉村圖畫。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句子,運用樹落和炊煙,組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是那麼幽靜,讓人遐想萬分。

  說實在的,小的時候,我心裡最為在意是我家的那個煙囪有沒有冒煙。父親常年在鎮上的一所中學教書,家裡的農活自然落到母親身上。有時候,等我放學回家了,家裡的門還是鎖著的,心裡就有點失落,抱怨著母親還不回來做飯吃。無奈之下,只能去田間尋找母親,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時,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時間長了,母親的身影漸漸地成了我人生的燈塔,即使前面波濤洶湧,我都能劈浪前行。母親在,便是最大的安慰。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電磁爐及煤氣都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告別了那種用枯枝乾葉做飯的場景,炊煙也就變成了一種遙遠的鄉土記憶。

  但家鄉的那股縷縷炊煙,卻永遠盤繞在我的心田。我的腳步在異鄉漂泊,那首老歌總在耳邊回響:『又見炊煙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又見炊煙昇起,勾起我回憶……』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