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14)
新村鄉:產業項目組合拳擂響鄉村振興『威風鑼鼓』
文/攝 張遠洋 潘成軍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原有項目+新建項目+儲備項目,好似一陣『組合拳』,捶響了青岡縣新村鄉村民富裕、鄉村發展的『威風鑼鼓』。位於青岡縣西北部的新村鄉,名字裡就帶著無盡的『喜氣』,走進新村鄉,切身感受這裡就是真正的新農村。

四排八村積極組織人員、機械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現在是村美人更美。
『要想鄉村振興,沒有產業項目不成。我們新村鄉在抓好各項工作的同時,重點抓的就是產業項目。』采訪中說起新村鄉產業項目建設,該鄉黨委書記王成利滔滔不絕。

據王成利介紹,新村鄉充分利用資源和地源優勢,發展『兩牛一豬』產業。目前全鄉有奶牛養殖場兩個,分別是山東屯荷斯坦奶牛繁育場和餘慶奶牛場,帶動全鄉奶牛發展到3000頭。肉牛養殖場三個,分別是四排九村潤達肉牛合作社、五排八村鑫媛牛場和四排七村德隆牛場,帶動全鄉肉牛發展到2200頭。目前,全鄉生豬發展到1萬頭。鮮食玉米加工項目一個,是2019年由村乾部趙坤帶頭成立的旺九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村級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鼓勵農戶帶地入社、提供務工崗位等方式,當年集約鮮食玉米1000畝,2021年種植鮮食玉米2300畝,加工鮮食玉米550萬穗,純收入達350萬元。今年,該合作社帶動新村鄉各村發展鮮食玉米近1000畝,全鄉鮮食玉米發展到4100畝。蔬菜產業項目一個,始建於2018年的新村鄉匯民蔬菜產業項目,2019年投入使用,有力帶動新村鄉發展棚室和裸地蔬菜產業發展,是打造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基地的典范。該項目佔地面積300畝,共投入扶貧資金550萬元,建設三連體蔬菜大棚30棟,每棟大棚佔地3畝。采取『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的合作經營模式,每年種植30棟棚室以色列赫力西紅柿,畝產2萬斤左右,畝效益達1.5萬元,全部精品包裝,發往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每年提供長期務工崗位20個,季節性務工崗位300多個,年可實現增收48萬餘元。明年計劃加大投入力度,發展鮮食玉米加工和蔬菜保鮮加工項目。

鮮食玉米深加工速凍食品及雜糧、農副產品經銷項目和旺九鮮食玉米冷庫擴建項目是新村鄉的兩個新建項目,按照青岡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產業的總體部署,新村鄉在鮮食玉米產品深加工方面研究招商引資上項目。以巧婦鮮食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為引帶,以加工鮮食玉米漿包和黏豆包、年糕等產品為主,附帶銷售雜糧及農副產品。該項目總投資400萬元,分兩期建設。項目建成達產後,可帶動用工近百人。銷售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下』以團批為主,『線上』以社區團購銷售和直播帶貨銷售為主。目前,項目主體已完工,將於8月中旬建成投產。今年,新村鄉在旺九原有800平方米冷庫的基礎上,擴建冷庫900平方米,使旺九合作社冷庫面積達到1700平方米,8月末冷庫可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四排七村鮮食玉米加工和四排八村黏豆包加工項目是新村鄉按照青岡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產業的總體部署建設的儲備項目,新村鄉計劃在2023年投資1000萬元,在四排七村再發展一個鮮食玉米生產加工項目,帶動全鄉鮮食玉米產業做大做強,使鮮食玉米產業成為新村鄉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同時,計劃在四排八村投入40萬元,發展黏豆包加工項目,使各村都有可持續發展項目。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生態宜居是提昇鄉村發展質量的保證。新村鄉注重人居環境整治與常態化管控相結合,制定並下發了《新村鄉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改、大提昇』攻堅月行動實施方案》和《新村鄉人居環境整治治理標准》,建立了管護網格化管理機制、整治監管機制、整治考核機制、督查問責機制,先後多次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議、推進會議和調度會議。建立新村鄉人居環境問題清單和整改臺賬,明確各村任務區域,按圖索驥,逐個清理,全面建立『戶集村收、鄉級運轉』的垃圾轉運體系,全鄉配備衛生監督員55人,衛生員430人。共投入45萬元,配備大垃圾箱252個、垃圾清運車86輛、衛生員服裝350套。利用村屯大喇叭、微信群、懸掛條幅、發放倡議書、建立村規民約等形式對村民進行宣傳引導。在清理垃圾的同時,投入10萬元,超前謀劃綠化香化,現已培育和移栽花苗超12萬株,實現全鄉43個自然屯全覆蓋。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通過采取環境整治大拉練、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方式對村屯環境整治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倒逼工作責任落實。制定獎懲機制,每月檢查兩次,鄉黨政班子成員對檢查情況進行評分,評比出前兩名進行獎勵,確保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
青岡縣新村鄉穩根本,強基礎,鄉富民強的威風鑼鼓擂得正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