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5月11日訊 ( 江浩 馬明超 ) 海倫市積極尋求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不斷豐富基層黨建內容,創建『先鋒海倫』黨建品牌,通過高揚振興發展旗幟,建強『四型』村黨組織、打造『五類』村莊,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用『冬閑』變『冬忙』的觀念轉變,引領基層黨組織敢於走過去沒有走過的路。在支持東風鎮仁東村持續走好冬季利用大棚養殖小龍蝦等特色水產品產業發展路徑的基礎上,鼓勵村黨支部加強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重點在城邊大棚蔬菜種植村、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基礎村,著力打造特色菜園經濟,通過黨員能人引帶,改變原有一家一戶獨立經營模式,擴大種植面積規模,實現抱團發展,提昇市場競爭力。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推行村莊公司化發展模式。借鑒先進地區村級發展經驗,探索成立村級公司,制定產權流動章程,理順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行政組織及農民群眾的關系,以村集體佔股、農民持股為主要方式,整合土地、資金、資產等資源要素,形成分級管理、模塊經營、各負其責、相互銜接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按照市場化運營,不斷增加村集體和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增值收益。全面深化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圍繞村級黨建、權力運行、村務監督,細化『三資』管理、涉農補貼、基層黨務等小微權力運行流程圖,制發辦事流程告知書,並以『二維碼』形式向群眾公示公開。凡是村級重大事項,都要堅持『四議兩公開』,鄉鎮包村乾部和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要列席會議。梳理黨務、村務、財務具體公開事項,並分別生成『二維碼』,一般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隨時公布,讓群眾看得及時、看得明白,增強村級組織公信力和透明度。
用『菜園』變『游園』的思路轉變,引領基層黨組織敢於走想走還沒有走的路。在深入總結海北鎮西安村發展旅游、電商產業,引領小菜園、雜糧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探索『菜園』經濟發展新路徑,以電商產業為引領,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立足鄉村現有農產品加工和旅游資源建設實際,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堅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牽動,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業,形成生產與加工、科研與產業、企業與農戶銜接配套的產業格局。探索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建設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發展。創建『小而美』特色品牌。集聚黨員骨乾、青年農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鄉村能工巧匠、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科技特派員等鄉村本土人纔力量,因地制宜強化品牌設計,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天然富硒『四張牌』,通過瞄准個性化消費需求,發展定制農業,聚焦高端消費群體,打造『三產』高度融合的品牌樣板等方式,創建各具特色『小而美』的農產品品牌。探索組建產業聯合黨組織。組織示范村與區位臨近村成立村村聯合黨組織,實行組織生活聯過、黨員隊伍聯建、活動載體聯創、服務群眾聯做、黨建資源聯享,推動『強村』帶『弱村』,精心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帶。組織同一鄉鎮內從事同一產業的村,成立村企聯合黨組織,通過建立產業園區、組建產業聯盟,探索『支部+公司』『支部+專業合作社』『支部+園區基地』『支部+電商發展模式』,推動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放大規模發展優勢。
用『歸雁』變『頭雁』的思想轉變,引領基層黨組織敢於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宣傳推廣福民鄉眾福村回村『能人』,用鄉愁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帶領百姓增收致富的特色做法,深入實施『雁陣』培育工程。實施村黨組織書記『頭雁提昇工程』,每年對村黨組織書記至少進行1次集中培訓,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導師幫帶制』。實施『雙百雙培示范』行動,著力把合作社負責人、種植養殖大戶、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培養成為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注重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帶頭人黨員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積極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鼓勵村級組織開展鄉村節日民俗活動,常態化舉辦『村晚』『雲上村晚』等群眾廣泛參與的鄉村特色文化活動。加大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和保護力度,積極借助網絡平臺,將地域特色和鄉村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中,講好產地產品故事,賦予農業更多文化內涵,提昇品牌價值和知名度。以中心村屯為重點,大力推進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配套建強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對村屯群眾有效覆蓋。深入開展文明創評。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鄉風文明,深入開展『好婆婆』『好兒媳』『致富標兵』『衛生標兵』等評選活動,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宣傳和發現農村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獎善行義舉,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大力弘揚鄉賢文化,深入挖掘本村在外經商創業人士、有心回報故土的賢纔志士、走出去的國家公職人員、『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群眾認可的致富帶頭人等域內外家鄉人纔,建立村級人纔名錄和鄉村人纔榜,通過邀請回鄉考察、年節召開懇談會、建立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家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