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偉 全媒體記者 趙洪秋

『手裡常握調查本,渴了一瓶水,餓了一桶面,累了地頭打個盹。』這就是聶守軍和他團隊的工作常態。
聶守軍,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是省水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省農業科學院『農科英纔計劃』專項首席科學家。先後被授予『龍江楷模』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而他最喜歡的稱號卻是稻農嘴裡的『聶水稻』。
4月19日,記者走進聶守軍的辦公室,只見一本本選種圃調查本摞得很高。『這是2018年至2021年的調查本,只要試驗田裡不忙,我就會翻看調查本,認真對比每一組數據,了解每一個品種的生長情況。』聶守軍拿著一本調查本認真地講解著每一組數據的意義。
50多歲的聶守軍,與水稻打交道已有27年,他先後選育『綏粳』系列水稻品種50餘個,破解了多項農業科技難題,打破了國外育種技術壟斷,用實際行動守護著『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多個品種成為我省主推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4億畝以上,增產稻谷近76億公斤,新增社會效益200億元以上,其中『綏粳18』成為2017年、2018年我國單年推廣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他參與的合作項目『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成績取得的背後,是聶守軍對稻種培育的堅守與執著。
聶守軍出生於齊齊哈爾一個小村莊,從小就從事農業生產,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1991年,他考上東北農學院農學專業,繼續與他熱愛的農業打交道。大學畢業後,他如願進入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工作,主攻水稻育種。
『當時生產上應用較多的水稻品種優劣參半,2000年時黑龍江水稻市場上應用日本水稻品種的佔比較大。』那時,聶守軍就暗暗立下誓言,要讓黑土地種上我們自己選育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
種子相當於農業的『芯片』,選育種子則是一項漫長而煩瑣的工作。
聶守軍懷揣著夢想,每天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水稻試驗田在30多公裡外的農村,為了能隨時掌握水稻長勢,及時捕捉到水稻的獨特性狀,觀察到不同的生長情況,他經常住在基地,有時一住就是10多天。為了方便,他花半年工資買了一輛摩托車,每天騎著摩托車趕往各個實驗田察看。
從那時起,聶守軍幾乎每天『泡』在稻田,播種、管理、觀察、記錄、選擇、收割,再對收獲的水稻進行對比試驗,從中篩選出理想的種子……春去秋來,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望著一茬茬的水稻長大成熟,聶守軍記錄的檔案材料裝滿了幾個麻袋。
『有的種子優質不高產,有的種子高產不優質,要想把這兩個性狀結合在一起,就要選出一個綜合得分高、沒有明顯缺陷的種子。』聶守軍說,就像選個考試不偏科的學生。
然而,從理論上來說,選育的新品種同時具備兩個優良性狀出現的概率只有1.4萬分之一。聶守軍要做的,正是從1.4萬粒種子中找到那一粒。2014年,經過14年的精心選育,『綏粳18』成為最耀眼的那一顆。
一粒好種子,要從實驗室裡走出來,更要走向田間地頭。2014年,聶守軍成為黑龍江省科技廳任命的科技特派員。他主動帶著培育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走村串戶進行推廣。『聶水稻』成了稻農們對他的稱呼。
聶守軍走到哪兒,就把新品種推廣到哪。越來越多村民通過選種『綏粳18』『綏粳28』『綏粳302』等優質水稻新品種,過上了好日子。
讓好品種實現成果轉化,加快產業化步伐,是聶守軍培育優質高產稻種的最終目的。自2014年起,他與綏化市盛昌種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開展科企合作,推動『綏粳18』等品種大面積推廣,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多年來,聶守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作為省水稻體系首席專家、省科技特派員,組織帶領水稻產業各領域專家針對水稻產業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開展協同攻關及成果示范推廣工作,並取得了較大成績。其中水稻體系先後審定水稻新品種70餘個,建立技術示范基地48個,覆蓋全省70%以上水稻主產區,成果累計推廣4273.1萬畝,增收稻谷近23.0億公斤,新增社會效益73.6億元。
圖為聶守軍(左一)檢查水稻單倍體育種成苗情況。 全媒體記者 趙洪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