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要聞

綏化『戰疫』 有群『做好事上癮』的年輕人助攻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15 字體:

新華社記者  侯鳴  楊?

  9月下旬,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疫情中風險小區『鑫港灣家園』大門前,幾名身著藍色制服的志願者牢牢把守,做好疫情防控的『守門員』和為百姓輸送物資的『搬運工』——他們是綏化市愛心傳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員。

  其中有個人個子不高、微胖,從早到晚在小區周圍奔走穿梭,不時拿起對講機指揮調度,聲音聽起來有些沙啞……

  他叫孫立新,一位普普通通的燒烤店老板,也是志願者服務隊的分隊長。此次疫情期間,他負責值守小區,指揮調度志願者隊伍。

  10月10日,綏化市本土確診病例清零。『鑫港灣家園』則在10月8日降為低風險。這離不開孫立新和志願者同伴們的努力付出,他們正用行動感召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服務行列。

  『做好事會上癮』

  孫立新很喜歡和人講『冰糖奶奶』的故事:

  曾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成立了一個志願者服務隊,常在空閑時間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幫他們收拾東西、洗衣服、陪這些孤獨的老人聊天。

  其中一位老人,生活很拮據。每次看到這幫孩子過來,老人都特別高興,拿出一包用手絹小心包裹的東西。『快洗洗手,給你們好東西了!』老人說。

  手絹裡是半包冰糖,也是老人最為珍貴的零食。

  後來,老人去世了,再也沒有人把冰糖當成寶貝一樣給他們了。每次看到冰糖,他們都會想起這位老人,於是叫她『冰糖奶奶』。

  每次講完,這個『硬漢』都會淚流滿面,『冰糖奶奶』也成為堅定他『做好事』信念的力量之源。

  時間回溯到2014年高考那幾天,在綏化街頭能見到這樣一個看著不太『靠譜』的人:騎著輛大摩托車,車身掛著個用紙殼做的牌子,上面寫著『考生隨便坐,帶你往死尥(東北方言,使勁跑之意)』,等了幾天也沒有考生敢坐上這個看上去有些『痞氣』的燒烤店老板的摩托車。

  這兩個畫面重疊投射在同一人身上,構成了孫立新的『現在』與『過去』。

  那年,孫立新看到街上的送考車,也想做點好事,沒想到出師不利,他尋思:『做好事還怕難?』

  他沒有放棄,又帶著燒烤店員工,拉著礦泉水和水果到考點前蹲點,免費給考生發放。在那兒他看到一群穿紅馬甲、戴紅帽子的志願者也在服務考生,覺得『他們看上去就很正規』。想做好事又找不到門路的他,立馬走過去打聽:『我能加入你們嗎?』

  『當然可以,只要你願意做好事就可以加入。』『紅馬甲』答道。

  穿上紅馬甲、戴上紅帽子,孫立新挺起了腰杆:『我有組織了,這回沒人說我「不正規」了。』

  這群『紅馬甲』隸屬於綏化市愛心傳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加入服務隊後不到半年時間,孫立新參加了37場志願服務活動,年底被隊裡評為『十佳志願者』。

  2016年,孫立新在燒烤店的牆上掛了塊宣傳板,上面寫著:『我承諾,我將從營業額當中,每桌捐獻一元錢,在愛心傳遞志願者服務隊的監督下,完全用於愛心慈善活動。』

  每年出去做那麼多志願服務,乾那麼多活,還是個『賠錢』的事,很多人常笑話他『扯這乾啥,在家躺會兒不好嗎』。面對眾人的質疑,孫立新堅定地選擇繼續做志願者。

  加入服務隊7年多來,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隊友說他『有好吃的後吃,有罪都搶著遭』。一個看上去『不靠譜』的燒烤店老板成了隊裡的中堅力量,他的熱情也一直感染著身邊人。

  今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間,他的妻子、侄子跟著志願者一起在小區門口值守;他的大哥給志願者們做了幾個月的飯;連他7歲的兒子都整天喊著要做志願者,要像爸爸一樣做個『超人』,打敗疫情這頭『怪獸』。

  『做好事好像有癮,幫助別人自己也很快樂,我的生活也因為做這些事更充實、更豐富多彩了。』孫立新說。

  『哪裡需要,我們就去哪兒』

  『又缺血了,都缺啥型?我馬上通知隊員過去。』孫立新接了個電話,是來自血站的求助。

  『我身體一直很好,幾乎不打針,所以一看到針就迷糊,臉通紅還冒汗,太丟人了。』這位『硬漢』說到獻血,有些不好意思。為了不在其他隊員面前『丟人』,他常常早去半小時,等隊員們過來的時候,他已經獻完血,還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助老、助學、助困、普法宣傳、助力環保、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孫立新和同伴們管得很『寬』。

  『我覺得做好事不能拘泥於一件事或幾件事,只要能讓別人方便些,都是在做好事。』孫立新說,他們這群志同道合的人出於熱愛,纔能讓這把『善意之焰』一直熊熊燃燒。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連續兩年,孫立新與同伴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用一道道『微光』點亮那些困難的日子。

  今年年初綏化市望奎縣疫情期間,孫立新作為綏化市愛心傳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公益車隊的隊長,帶領40多名志願者,用16臺車,平均每天接送800多人到醫院就診,他們車隊成為救命的『擺渡之舟』。

  那時候,孫立新和其他志願者熬紅了雙眼、吹裂了皮膚,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那些動人瞬間一直珍藏在他們的記憶中。

  2020年初春,由於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停擺,一位已經80多歲,兒女都患有重病的老人不得不每天自己推著患尿毒癥的老伴去500多米外的醫院做透析。孫立新得知這一情況後,擔負起每天送這對老夫妻去醫院的任務。他對老人說:『以後有事就找我,疫情過去了你們有事依然可以找我。』

  一天,孫立新匆忙中沒戴防護手套,老人推著老伴做完透析上車時,偷偷往孫立新車裡塞了一個黑色塑料袋。

  『奶奶你這是乾啥呀?』

  『這裡面是手套,快戴上吧。』

  這是老人怕孫立新沒戴防護手套有危險,專門找來的幾副手套,孫立新頓時淚目。

  老人擔心孫立新不好好吃飯,每次都從家裡帶些小零食給他。『奶奶家的情況很不容易,她是把我當成了親孫子。』孫立新說。

  怕志願者們挨餓送來成箱泡面、餃子剛出鍋就迫不及待地送來給他們『吃熱乎的』……這些瞬間令他們終生難忘。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感恩,也成為這些想要溫暖別人的人生命中的一道光。

  『通過善意的行動,讓整個社會越來越好』

  2021年,孫立新和20多個隊友過了個『別樣』的春節。

  由於疫情期間接送人員比較多,這群志願者春節也不敢回家,孫立新的燒烤店成了志願者的『根據地』,每天在那裡吃住。沒有足夠的床,有一些人躺在由幾把椅子拼成的『床』上,天天衣服也不脫躺下就睡,那些『奇形怪狀』睡姿的照片成為他們難忘的回憶。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每天出來還挺害怕,對照著癥狀也會感到頭疼、無力,還挺擔心被感染。』另一分隊隊長王景麗說,『後來發現每天都這樣,就是天天在外面跑累著了』。

  如今,服務隊的志願者們做起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已經得心應手。孫立新笑著說:『乾起活來也想不了那麼多,不知道害不害怕了。』他那雙烤了16年肉串的手,托起了艱難時期很多人的希望。

  服務隊藍色的制服上,印著幾處相同的圖案:整體看上去是一顆紅黃相間的心,仔細看『藏』著很多雙手。寓意『心手相牽』,用一雙雙手托起希望,帶給人溫暖。

  『和專業的志願服務隊比,我們還是「小學生」,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學。』孫立新說,他們下一步准備成立一支志願者團隊裡的『特種部隊』,系統學習游泳、水上救援等專業技能,『有事就能上,上了就能勝』。

  『現在我們在全力支持抗疫,有在小區門口值守運送物資的,有在交通卡點把守的,還有到各個場所進行消殺的,雖然做這些挺辛苦又沒報酬,但我們都覺得自己為社會盡了一份力。』孫立新沒有什麼『高大上』的想法,他只想通過自己善意的行動帶動更多人加入,讓整個社會越來越好。

  『我只是株平凡的野草,但我相信野草也能迎接燦爛的陽光。』孫立新說,忙完了疫情防控,他還要籌備燒烤店重新營業,那時,他會在店裡烤著『大串』,迎接更美好的人間煙火氣。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