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懸空三境

來源:綏化日報 2025-10-13 字體:

王國伍

  踏上懸空寺棧道的剎那,人便成了懸在風中的一粒塵埃。仰首危崖欲傾,俯首深淵凝眸。這座嵌於恆山翠屏峰絕壁的木質奇跡,距谷底六十餘米,以一千五百年的沈默與每一個造訪者對話。

  懸空寺之奇,在於建築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兩側山體如天然屏風遮擋風雨,內傾岩壁形成天然穹頂,使寺院千年免受雨水侵蝕。榫卯咬合處,時間仿佛被鉚入岩體。沒有一顆鐵釘,全靠木石相擁的默契。那些承重的橫梁半插岩腹,如母親的手托舉嬰孩,在虛實相生間完成對地心引力的優雅背叛。工匠的斧鑿聲早已消散,唯餘山風穿過廊欄,奏響結構力學的無聲樂章。在我看來,這正是古人智慧的極致體現:他們不曾想要征服自然,而是如知音相遇般,在絕險處覓得了與天地共鳴的和諧位置。

  行走在寬僅盈尺的廊道,能清晰感知木質結構的呼吸。建築學者揭示的『明柱暗托』巧思,恰似中國哲學中『以無為有』的至高境界——那些看似裝飾的立柱,會在承重時自然參與受力。這種動態平衡的智慧,讓懸空寺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成為東方智慧的具象呈現。

  懸空寺之巧,超越建築本身。八十尊佛雕靜立閣中,儒冠、道袍、釋迦趺坐,三教在此共一檐。香火繚繞間,仁愛、自然、空無相融無礙。這裡真正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不同信仰並非被強行融合,而是如交響樂中不同聲部,共同奏出和諧的樂章。這種包容性,讓懸空寺成為人類文明對話的永恆象征。

  登臨者需側身屏息,在曲折棧道上踩出忐忑的韻律。每一步都是與深淵的對弈,每一轉都是與雲霞的相逢。這種懸,不僅是物理的驚險,更是心魂的蕩漾——在俯仰之間,人忽然懂得『居安思危』的真諦,體會『腳踏實地』的珍貴。

  暮色漸濃時,寺院煥發神奇光彩。夕陽為朱漆欄杆鍍上金邊,遠山漸次隱入蒼茫。懸空寺仿佛超脫時空束縛,成為連接天地的媒介。有詩人喻其為『停泊在懸崖上的方舟』,實則更似懸於天地間的一面明鏡,照見人類的渺小與偉大。

  我撫著微顫的欄杆,頓悟懸空寺懸的不只是樓閣,更是人類向險而生的勇氣,是匠人以虔誠之心鐫刻的永恆。千百年來,工匠在此看到巧思,信徒看到虔誠,詩人看到意境,哲人看到智慧。而對現代人而言,它啟示著一種『懸空』的生存智慧: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保持精神的輕盈;既要深入現實,又要時常跳出局限審視自我。

  離去時回望,飛鳥銜夕陽掠過檐角。寺靜懸於暮色,如智慧本身——永遠懸掛在已知與未知的裂隙間,昭示著:最高明的存在,往往生於最不可能的境地。寺院漸成剪影,如一枚鈐印蓋在天地交接處。這『懸空之印』,既印證古人智慧,也印證每個朝聖者在此找到的答案。它永遠懸在那裡,提醒我們:生命最美的姿態,是在不確定中保持平衡,在局限中創造自由。

  懸空寺歷經千年而不墜,不僅因建築奇跡,更因它象征著人類精神永不墜落的高貴——無論環境多麼艱險,總要向上攀登,總要向美而生。這或許就是古人將寺院建於絕壁的深意:真正的信仰需要勇氣,真正的智慧生於險境。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