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博 全媒體記者 王宏妍
眼下正是秋糧孕育飽滿的關鍵時期,綏化市的田間地頭透著股不一樣的『科技范兒』。北林區稻田裡,新稻喝著『定制水肥』,長勢比往年壯實不少;綏棱縣的地塊上,無人駕駛插秧機『自己找活兒乾』,農民站在田埂上劃劃手機就管好了幾百畝地;青岡縣的鮮食玉米地裡,無人機『掃一掃』,就知道哪片該澆水、哪片該施肥……這些藏在莊稼地裡的『科技招兒』,讓綏化的糧食生產越來越有底氣。
地裡的『科技幫手』多了,莊稼長得更『精神』
『你看這稻穗又大又勻,多虧了基地的「平地+節水」技術,一畝地多打百十來斤沒問題!』北林區水稻種植戶老李蹲在田埂上,扒開稻穗笑得合不攏嘴。在當地的科技示范基地,優質稻種配上『量身定制』的種植技術,不僅讓水稻增產5%以上,還帶動周邊50萬畝稻田跟著學習,大家都用上了這套『豐產經』。
不光是水稻,玉米、大豆地裡的『科技幫手』也不少。青岡縣的鮮食玉米基地裡,傳感器埋在土裡『盯』著?情,大數據在後臺算著水肥量,原本一畝地種3000株就很厲害了,現在能種到3800株,產量硬生生提高了15%。海倫市的大豆基地更『厲害』,一臺國產大型自走式高杆噴霧機一天能管1000畝地,小型自動氣象站實時盯著光照、降水,技術員在手機上就能看著大豆『喝水』『曬太陽』,比照顧孩子還精細。綏棱縣許多種糧大戶都說:『從『會種地』到『慧種地』,這賬怎麼算都劃算。』
73個『科技樣板田』,帶著鄉親們一起富
『要讓科技真管用,就得有「樣板」領著乾。』綏化市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說,今年,全市一口氣建設了73個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既有農業部點名的『標杆基地』,也有省裡認可的『示范田』,既有玉米、大豆、水稻這些重要作物,蔬菜、養殖、黑土地保護也沒落下。
這些『樣板田』裡藏著不少『乾貨』,有的專門試種抗蟲、耐密的新品種,哪個適合機器收割就推廣哪個;有的教大家『輪著種地』『精量播種』,土地越種越肥;還有的展示『手機管地』『機器乾活』,讓種地跟上『規模化、智能化』的時髦。
如今,這些『樣板田』輻射面積超千萬畝,1617戶農戶也跟著沾了光,全市98%的農田都用上了主推新技術。不管是種大田的還是搞養殖的,都能在附近的基地裡找到適合自己的『科技招兒』。
專家送到田間地頭,科技不再『聽不懂』
『這葉子發黃不是缺肥,是最近雨水多……』北林區的玉米基地,省裡來的農業專家蹲在地裡,拿著葉片給農民們『現場教學』。這樣的場面,今年在綏化的田間地頭演了近百場,3700多位農民跟著學了技術。
不光農民學,技術員也得『充電』。7月7日,我市承辦了全省第二期基層農技推廣骨乾人纔培訓班,全省13個地市的100名農技術人員專門來綏化『取經』,在示范基地裡看智慧設備怎麼用、新技術怎麼推廣,回去就能用到自家地裡。
更貼心的是,每個縣都有『專家團』,關鍵時候就往地裡紮。農民們說:『以前覺得科技是書本上的事兒,現在專家送到跟前兒,手把手教,咱也能玩轉這些「新道道」。』
從種子到收成,從機器到數據,科技為黑土地安上了『智慧大腦』。在綏化,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實惠』,正讓每一寸土地都長出更多糧食,也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