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廉 紅 王建夫 沈 雪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我國最珍貴的耕地資源之一,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永續,我市正以多元創新舉措打響黑土地保衛戰,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已逐步成型,交出了黑土地保護的綏化答卷。
7月的綏化,田間水稻蓊郁,生機盎然。北林區雙河鎮楊樹村55歲的農民丁會利蹲在田埂旁,撥開稻子抓一把土感慨:『「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這地肥啊,我家三代在這裡種稻子,出產的大米嘎嘎好吃。』這句朴實的話,既道出了黑土地的肥沃特質,也藏著當地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在綏化,保護黑土地不僅是守護世代相傳的農耕根基,更是一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持久戰。
保護性耕作:五年跨越的成效與支橕
安達市作為擁有209.36萬畝耕地、年產玉米約120萬噸的農業大市,自2020年被確認為首批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縣以來,用五年時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4年,該市保護性耕作作業面積達177.62萬畝,佔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84.84%,較2020年的33.54萬畝大幅增長;作業合格率從61.33%提昇至84.43%。在老虎崗鎮長期監測點,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優勢顯著:每畝年節約成本約60元,產量穩步提昇,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增長。
這一成果得益於『政策引導、技術支橕、宣傳教育』三位一體的推廣體系。通過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全市配備近1750臺免耕播種機,且全部安裝智能監測設備,實現作業監控智能化。專家指導組深入田間進行技術指導,每年培訓農技骨乾和農機駕駛員500多人次。累計發放4萬張宣傳單和3萬多冊技術手冊,讓黑土地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此外,老虎崗鎮新發村、羊草鎮五撮房村的縣鄉兩級高標准應用監測基地,既記錄秸稈還田量、土壤溫濕度等基礎數據,也成為農民直觀感受成效的現場教學點,加速了技術落地。
秸稈還田與糞污利用:黑土地的『營養補給』
綏棱縣自2016年推行秸稈綜合利用以來,耕地質量提高0.6個等級,土壤有機質每千克提昇1.3克,糧食連年增增收。針對不同作物和地形,該縣創新推廣分類還田模式。水稻種植區采用『切割拋灑—旋耕—攪漿整地』技術,將秸稈粉碎至10公分以下並均勻混埋於20公分耕層;玉米種植區通過翻埋還田、松耙碎混還田等方式,2024年完成還田面積37.2萬畝,讓秸稈真正成為黑土地的『營養餐』。秸稈科學還田成為遏制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有效手段。
與綏棱縣形成互補的是青岡縣龍農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畜禽糞污處理模式。該公司通過『專業化處理+市場化運作』,年處理固體糞便12萬噸、液體糞污20萬噸,為12萬畝耕地提供優質有機肥。構建的『養殖—糞污處理—種植』循環體系頗具特色,養殖的10萬只大鵝產生的糞污,經處理後還田用於種植1000畝防風等中草藥,形成生態閉環。這種模式既解決了糞污處理難題,又通過產業鏈延伸提高了經濟效益,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可持續的市場化方案。
高標准農田建設:築牢糧食生產根基
我市將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2019年以來累計投資126.99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817.09萬畝;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738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67%。建設中嚴格把控『四道關』,即科學設計環節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稟賦和農民需求,建設過程實行『兩監督一監管』(審計、紀檢監察監督和行業監管);竣工驗收采用自驗、初驗、終驗三級體系,建後管護推行『誰受益誰負責』原則,其中北林區的『三管、五護、一查巡、五不准』制度被全省推廣。
望奎縣在國債高標准農田建設中探索出獨特路徑,其45萬畝2023年增發國債項目已圓滿收官。該縣創新設立5個專項工作組,實行『四不兩直』督導方式,將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等要素植入項目建設,打造的旱田典型示范區方案成為全省樣板,實現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
科技賦能:打造『海倫樣板』
坐落於海倫市前進鎮光榮村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水土保持監測研究站,是當地黑土地保護的『智慧引擎』。『十四五』期間,該站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先導『黑土糧倉』項目,聯合水利部松遼委、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等10家單位,與海倫市政府深度合作,將科技項目與高標准農田建設、治溝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緊密銜接。
在光榮村3.5萬畝土地上,科研團隊與地方協作組攜手打造出以小流域為單元、蓄導排水系為核心的侵蝕防控與地力提昇協同模式,成為黑土地上首個整村推進的保護樣板。科技特派團組織近50名科技人員下沈一線,開展秸稈全量覆蓋條耕、溝毀耕地修復等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海倫協作組統籌安排黑土地保護系列工程,指定專人對接,通過7次現場對接會實現科技成果與工程建設的無縫融合,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提昇黑土地肥力的同時,我市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實行『一縣一方案』,通過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確保各項安全利用措施落實到位,為黑土地築起堅實的生態防線。
專家介紹,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為它覆蓋著一層黑色或暗色的腐殖質表土層。這種土層形成極為緩慢,每形成1厘米厚需要200?400年。漫長的時間為它賦予了大量的有機質,使它成為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我市的黑土地保護的實踐探索不僅守護著黑土地的永續利用,更為全國耕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在這場關乎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持久戰中,每一寸黑土地的改善,都是對未來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