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劉加明 張自峰
水稻插秧季節,慶安源昇河寒地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佔地500畝的育種制種基地裡,棚室內一片翠綠,進行實驗的品種長勢良好,工作人員正在為這些品種放置標簽,為接下來的繁育做好准備。
『在這個大棚裡面我們有實驗小品種16000多份,目前正在報審的品種有47個,新品種保護申請超過108種。』公司總經理付海成望向棚內翠綠的秧苗,仿佛看見黑土地上,一場關乎中國飯碗的『芯片』革命正走向縱深。
源昇河寒地水稻技術研究中心由源昇河集團與國家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於2009年共同組建,是黑龍江省唯一依托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資源和專家的水稻育種單位,2017年7月和2020年9月袁隆平寒地水稻品質改良院士工作站、中國科學家肖國櫻寒地水稻改良科學家工作室先後在源昇河寒地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掛牌運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研究中心重點研發、培育我省二、三積溫帶生態區優質高效水稻新品種、專用型稻米新品種和功能型稻米新品種,至去年底,已成功培育審定『慶源2號』『慶源12號』『慶源45號』等水稻品種7個。其中『慶源2號』經過推廣,表現優良、高產、優質,輻射面積已經達到了30萬畝。綏棱縣長山鄉7戶種稻大戶種植『慶源2號』,去年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
『我們公司的遠景規劃,就是立足慶安,輻射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內蒙古三個省區的水稻種子資源供給。小目標就是為慶安大米繁育當家品種,大的目標是助力我省水稻品質的提昇。』付海成說。
在慶安縣致富鄉雙富村,516戶農戶參與種子繁育,13.4萬畝試驗田每畝增收330元。制種大戶冷有義的500畝基地采用機械化連片種植,年收入達110萬元。
『以前拼勞力,現在靠科技。』這位老農的感慨,道出了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跨越。像冷有義這樣參與水稻種子繁育的農戶全縣有516戶,水稻種子繁育面積達13.4萬畝。
『「慶源28」,這個品種最大的特性是高產特』。慶安水稻種植戶崔傳友說:『每年在前期插秧的時候,它的分?力特別好,出穗期間要比普通小粒一株多20到30粒。』
付海成回憶,2023年10月16日,在慶安縣和平村的千畝稻田中,轟鳴的收割機將金黃的稻浪化作沈甸甸的豐收數據——經現場測產,新品種『慶源28』畝產達1558.3斤,較普通品種增產超20%。參與制種和繁育的農戶當年每畝額外增收330元左右,相對同類品種畝產增收50—70公斤。
『慶源28』的誕生,源自一場跨越南北的科研接力。2008年,全國農博會上的一場邂逅,讓源昇河集團董事長李敏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結緣。次年,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下,黑龍江省源昇河寒地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依托袁隆平團隊的秈粳雜交技術,科研人員歷經16年攻關,創造性采用遠緣雜交與生態適應性馴化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截至2024年,公司已積累3000餘份種質資源,培育出通過審定的『慶源2號』『慶源12號』等優質品種,其中『慶源28』作為戰略級成果,兼具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性,首次大面積推廣即覆蓋4萬畝稻田。
科技突破的背後,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2022年,公司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簽署戰略協議,構建起『院士工作站+科學家工作室+企業實驗室』的三級研發體系。在海南、長沙、慶安三地聯動的育種基地裡,科研團隊通過『加代育種』實現一年三季研發,新品種研發周期縮短40%。
源昇河構建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將技術服務延伸至全產業鏈。從智能催芽、精准施肥到訂單收購,企業為合作社提供全程托管服務。
在試驗田中,另一項顛覆性成果正在醞釀。處於區域測試第二年的X56品系,在慶安二、三積溫帶實現每公頃8噸的產量,較傳統長粒米增產14%,品質指標更達到一級優質米標准。
作為源昇河的忠實客戶,朴玉蘭家庭農場不僅選種了慶源12、慶源28兩個水稻品種,試種的12公頃X56品系,單產突破9噸/公頃。
據介紹,X56品系預計2025年審定成功。該品系符合第二、三積溫帶種植,且可以媲美第一積溫帶優質品種產量,普通長粒米在慶安一公頃產糧約7噸,而X56在同樣的地塊產量都能達到8噸以上,打破『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魔咒。
在這場種業革命中,源昇河集團開創了『以酒養研』的獨特模式。源昇河,作為百年釀酒企業、龍江老字號、省級『非遺』,每年將大米酒業務利潤的30%投入育種研發,累計投入超9000萬元。
『好酒需要好糧,好糧依賴好種。』源昇河第五代傳人、公司董事長李敏打造的『良種—良田—良法—良釀』閉環,使慶安大米酒連續三年國際金獎,帶動試種農戶年均增收270萬元。
李敏坦言:當科技創新深度融入黑土地,當一粒種子串聯起產學研用價值鏈,糧食安全就不僅是產量的累加,更是質量、效益與可持續性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