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6月4日訊 ( 劉麗婧 ) 蘭西縣立足實際讓農業煥發新生機,通過搶插秧苗、發展特色種養、培育庭院經濟,走出鄉村富民新路子。
當前正值水稻插秧生產的關鍵時期,長江鄉采取『機械+人工』結合方式加速進度,全面啟動7萬畝水田插秧工作。
田間地頭,高速插秧機來回穿梭精准栽插秧苗;運苗車輛往來奔忙保障補給;人工補插隊伍弓腰赤腳踏泥水查缺補漏,確保田邊地角秧苗栽種到位,全鄉呈現出一派繁忙有序的耕作景象。
『今年鄉裡推廣的優質稻種抗病性強,口感好,趁著這幾天的好天氣,搶插上秧苗,我這100多畝地肯定能增產。』長江鄉長江村村民李偉邊搬運秧苗邊說。
長江鄉黨委副書記李晨夕表示,今年重點優化品種布局,將主栽品種統一為龍稻18、稻花香2號等3-4個優質品種,同時又在增產上,進行了寬窄行插秧與標准的機械插秧對比實驗,預計寬窄行插秧畝增產50公斤以上。
據了解,長江鄉重點推廣『訂單+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了2000畝龍人水稻訂單園區和4000畝聚寶村綜合園區兩個示范點,引導農戶由傳統種植向優質高效農業轉變。
走進遠大鎮民主村,新栽植的百畝蒿柳迎風挺立,標志著該村創新實施的『蒿柳養蠶』項目正式落地運營。這一特色產業項目通過『生態種植+特色養殖』立體農業模式,助力村民實現『鹽鹼地裡種出金繭子』。
民主村以傳統玉米種植為主,產業結構單一。2024年,村兩委經過調研發現蒿柳不僅耐鹽鹼,其枝葉更是優質蠶飼料。實地考察後從遼寧省引進蒿柳養蠶項目,並利用小菜園進行試種試養,驗證了項目的可行性。
『與丹東的蠶繭相比,我們的蠶絲厚度增加了一倍,品質更優。』與民主村合作的遼寧好戰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焦世增說。
蒿柳養蠶項目的成功推廣,不僅為民主村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也為蘭西縣調整種植結構、培育特色產業提供了示范樣本。
民主村村委會副主任許海介紹,小規模試養時,每畝產繭約70斤,市場回收價每斤38元,純收益達2000餘元。項目實驗效果超出預期,今年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農戶參與。
在蘭河鄉,3300多戶村民正將房前屋後的『巴掌地』變成『生金地』。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全鄉2000畝小菜園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振興路。
紅旗村村民武振環家的兩棟700平方米大棚種上了施用農家肥和發酵大豆的綠色無公害香瓜、西紅柿和茄子。武振環笑著說:『頭茬收入3萬元,二茬再賺2萬元,一年下來也能收入5萬元左右。』蘭河鄉擁軍村村民田忠清同樣嘗到了甜頭,他利用家裡的小畝地種植西瓜、香瓜等作物,年收入達3萬元。
蘭河鄉三級主任科員武春波表示,『現代化大棚的推廣,使種植周期延長、提昇了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香瓜、西瓜等經濟作物成為增收新引擎。』
據悉,該鄉通過『示范戶+經紀人』雙驅動模式,已打造20個專業屯,培育10名農產品經紀人。在此基礎上,將推動庭院經濟向標准化、品牌化發展,讓更多農戶搭上這趟『致富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