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5月19日訊 ( 於海靜 特約記者 高偉 ) 『嘎嘎嘎——』近日清晨,明水縣通達鎮革新村草原養殖大棚內,一群穿著金黃『外衣』的小鵝在網床上蹦跳撒歡,15000只霍雜鵝雛在依鵬養殖專業合作社『安家落戶』。合作社負責人、38歲的返鄉創業青年張學良穿梭在鵝群中,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這片草原上,鵝鳴與笑聲交織,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這是今年的第一批鵝雛,品種為霍雜,養殖周期80天左右出欄。我們采用「林下放牧+科學補飼」模式,白天讓它們在草原上吃青草、螞蚱,喝天然露水,晚上回棚裡補充玉米。』張學良介紹。這種生態養殖模式不僅讓鵝肉更緊實鮮美,鵝糞還能滋養草地,形成『種養循環』。他又說,『現在天氣涼,它們要在網床上生活15天左右,天氣轉暖後,就能下地去草原裡放牧。』
眼前身著迷彩服,皮膚黝黑,嘴裡哼著歌曲的年輕人,他就是合作社的負責人張學良,他是80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
這位土生土長的通達鎮人,大學攻讀音樂專業,畢業後在上海闖蕩多年,從酒店管理做到銷售總監,最終自主創業當上老板。然而,城市的霓虹始終抵不過心底的鄉愁。疫情結束後,看著年邁的父母和家鄉大片閑置的草原,他突然意識到,這裡纔是他的『舞臺』。2022年,張學良毅然返鄉,將創業目光鎖定在生態鵝養殖上,並選址、成立合作社。
2023年春天,第一批鵝雛2600只經過80天的飼養,成活率達95%,第二批2800只成活率達96%。第一年養殖經濟效益可觀,大大鼓舞了繼續養殖的信心。於是他決定2024年擴大規模。
2024年,第一批鵝雛從上一年的2600只擴大到5500只。第二批鵝雛在養殖過程中因天氣等原因,遭遇了疾病,但好在收入也是不錯。這一年,張學良自學了獸醫防疫、打針注射等技術。兩年來,張學良從『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纔是真的富。』張學良深知,鄉村振興需要『抱團發展』。他前後帶動7名新手加入養殖行業,並成立合作社,讓大家單打獨斗匯聚一起抱團取暖。張學良想把他一步一步總結的經驗分享給大家,於是開始做網絡直播。
鵝舞草原繪新景,鄉村振興『明水好樣本』。明水縣依托70萬畝草原資源,將鵝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特色抓手。張學良的依鵬合作社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張學良的故事,是新時代青年返鄉創業的縮影,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真實寫照。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群『新農人』正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於他們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