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予 全媒體記者 許宏偉
進入3月,氣溫回昇,冰雪逐步消融,我市農民開始為備耕生產忙碌起來。近年來,我市全面推動『四個農業』建設,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改造昇級農業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不斷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增強農業強市建設內生動力,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2024年,糧食產量突破241億斤,增產4.11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
(一)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從北京回到綏化,第一時間就走進水稻培育室,仔細記錄每株水稻長勢,為今年水稻生產做准備。
『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今年兩會農業與科技領域的相關內容為我們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聶守軍表示,他與團隊將聚焦技術集成,加大種質資源精准鑒定與評價,培育一批具備優質、高產、抗逆特性的生物育種新成果。
以科技創新做源動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最近,全市各地提早開工高標准農田建設,謀劃擴大高產技術應用,為進一步提昇糧食產能加緊備春耕。如今,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正以迅猛之勢融入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播種到收割,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的核心動能引擎,為我市爭當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排頭兵,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注入無限活力。
充分發揮種子『芯片』作用,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推動生物育種與傳統育種融合發展,全市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依托我市30餘家科研育種單位,強化良種科研攻關,在高產、優質、耐鹽鹼等方面取得了突破。2024年全市通過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22個,佔全省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加快智慧賦能,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橕。圍繞千萬噸糧食產能提昇行動,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集成應用,發揮農業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監測優勢,健全『空天地人』農情監測體系,在北林區開展『北斗+智慧農業』大面積單產提昇試點任務。目前,全市農機智能監測終端數量達1.9萬臺,病蟲疫情監測點1383個。
構建『農業大數據+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智慧農業運行模式,打造『農業托管智慧鏈服務平臺』,實現了集農田管理、農戶服務、補貼認證、訂單管理、金融服務的農業托管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1.7%,高於全省0.9個百分點。
(二)
慶安縣是全國綠色食品之鄉,慶安大米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牌價值達135.12億元,位列全國大米類第二位。近日,慶安縣水稻生產工作高效推進。
『久宏科技園區主栽品種為松粳22、龍慶稻32,主要應用水稻超早缽育、缽體擺栽、機械插秧、節水控灌、秸稈翻埋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綠色有機種植技術,通過與企業合作打造綠色品牌。目前,園區已開始包衣裝箱,3月20日開始注水浸種,計劃5月初擇機插秧,將繼續利用無人駕駛插秧機插下『龍江第一苗』。』久宏科技園區負責人王長富說。
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農業發展綠色轉型。近年來,我市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框架,加快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支橕體系,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橕。
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優勢,全域實行綠色生產,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等措施,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100%,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5.31%。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到97.92%、99.32%。
推動建立種養循環發展制度,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發展到1200萬畝。國家認定綠色有機農產品數量756個,全省第一。海倫大豆、海倫大米、慶安大米、青岡鮮食玉米入選2024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海倫市獲批創建全國綠色食品高質高效試點。
(三)
走進青岡縣玉米精深加工企業京糧龍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在『空無一人』的生物發酵數字化智能車間內,剛昇級改造的L乳酸生產線已經投入運行,玉米淀粉在經歷發酵、烘乾、提純等過程之後,搖身一變,成了能廣泛應用在醫療、化妝品、飼料等多領域的乳酸。在L-乳酸生產線數字化自控室,工作人員正在認真關注每個生產環節運轉情況。
以龍頭企業為牽引,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向農業深加工要效益,建設農業產業昇級新高地,我市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發展新路。『我們通過延伸產業鏈,將玉米淀粉再次加工成糖類、酸類、醇類等來提高它的附加值,』京糧公司副總經理鄭建波對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的前景十分看好,『整個生產過程只需要1-2人進行操控就可以完成。』
我市始終堅持在農業產業發展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玉米生物發酵產業已做到全國領先,年玉米加工能力達超千萬噸,擁有9條產業鏈,以及覆蓋初、中、高級50餘種主要產品,輔?Q10、維生素、氨基酸等高附加值產品已佔據國內市場主導地位,生物產品矩陣加速形成。
推動現代化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制修訂《鮮食玉米質量信息追溯規范》等全產業鏈標准,市級農業技術規范達到96項。421家農產品生產主體錄入國家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10個縣(市、區)全部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頻次,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96%,『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追溯體系逐步完善。
(四)
近年來,我市依托『寒地黑土』這個金字招牌,持續加大推進力度,加強標准體系建設,深度講好『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農產品品牌故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全國人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綏化優質的農產品。
以品牌建設為引領,提昇綏化優質農產品影響力。依托『黑土優品』省級區域品牌,以『寒地黑土』為引領,圍繞肇東小米、安達奶牛、海倫大豆、慶安大米、青岡鮮食玉米、明水小菜園、望奎馬鈴薯、蘭西民豬、綏棱大米、北林香米等地方特色,打造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9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20個地理標志商標品牌。
『五谷雜糧』下江南、『綏化好糧油』等營銷活動是我市近年來較為成功的營銷活動,我市通過舉辦此類品牌推廣活動,將綏化優質的農產品送進了千家萬戶,送進了每個國人餐桌。挖掘定制農業新模式,重點推進特色專品定制、大宗集團定制、『我在綏化有畝黑土地』定制、土特產品定制、信息物聯網定制、特色養殖定制等6種定制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品牌溢價。成功舉辦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我在綏化有畝黑土地』京津冀推介活動。『北林香米』被評為202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農業品牌化之路也成為綏化農產品走向世界,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