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仁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
實現脫貧後,把脫貧和振興有效銜接融合,『築固一批、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整體推進富民產業。慶安縣慶安鎮吉安村黨委書記李彥明分解細化四個一批,並具體落實到四類典型戶,作為發力點,突破口,帶領群眾奔赴共同富裕,連續三年村集體積累創收超過百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被評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村,他還獲得『全省鄉村振興有作為擔當的村黨組織書記』稱號。
鞏固脫貧戶凝聚的素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李彥明把自己的認識,變為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實際行動,多次召開兩委班子成員會議,統一認識,高度重視返貧風險,繼續鞏固奮發向上的素質。在此基礎上,他對班子成員作了明確分工,劃分責任區,采取四條渠道排摸,入戶走訪『問』,村民議事『說』,服務熱線『聽』,走進現場『看』,全面了解群眾生活狀態,掌握百姓急難愁盼,摸准吃透全村存有返貧風險的脫貧戶有13戶。
孟家窩棚的村民劉振發年過六旬,老伴患有腦梗,半個身子癱瘓。他也患有嚴重的肺氣腫,但不幸的是劉振發由於患眼疾又失明了一只。李彥明認為,要確保劉家鞏固住脫貧成果,必須幫他發展起一項產業。他經過充分調研,看到大鵝在市場上走俏,不僅鵝肉熱銷,而且鵝毛銷路也很廣。在征得劉振發同意後,決定把大鵝作為立家產業發展。劉振發卻感到既缺資金,又無經驗,怕搞不好,李書記就鼓勵他說,脫貧時那麼多困難,都迎難而上克服了,眼下這點困難算啥,我幫你解決。於是李書記先為他解決一萬元的啟動資金,購進200多只鵝雛,接著又在他家附近開闢了一片草場,還同米面加工企業為他聯系了低價糠秕飼料,並委托技術人員上門進行輔導,終於使劉振發的養鵝業取得成功,去年純收入達到1.2萬元。
類似這樣的13個返貧風險戶,都得到李彥明的特殊關注。菜家窩棚屯的楊樹君老伴突發腦瘤,摘除瘤體僅手術費就花了13萬元,對一個剛脫貧的農戶來說,幾乎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針對楊樹君難脫家離妻的情況,李彥明決定幫助他家發展庭院經濟。但他家院落只有一畝地,李書記就四處聯系協調,動員七戶讓出八畝地的院落,後又幫助楊樹君春種婆婆丁、夏賣應景蔬菜,秋收黏玉米,年收入也達1.3萬元,有了固定收入,確保楊家過上好日子。
盤活保守戶彰顯的勢能
傳統產業曾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寶貴資產,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創新,出現許多新情況,需要不斷轉型盤活,實現關鍵變量,把傳統『勢能』轉變為現實『動能』,纔能做到盡快擴展延伸,煥發出新活力。這是李彥明從實踐中得出的結論,也是他的感悟。
關家窩棚屯村民郭雲鵬創辦的豆腐坊是一家老作坊,由於產出的乾豆腐,皮薄肉軟,味道醇香,成為熱銷產品,也使得郭家在全縣第一批脫貧。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推行,機炸乾豆腐薄如蟬翼,味道鮮美,回味悠長,銷售的價格還低廉。這使得郭雲鵬的乾豆腐銷售出現滯銷狀態。
面對這種情況,李彥明多次上門做說服工作,苦口婆心地對他說,你家靠傳統工藝笨炸乾豆腐,在一個時期受到顧客青睞,這非常可貴,但也要看到時代發展很快,技術創新更快,舊作坊舊工藝需要傳承發揚,絕對不能保守封閉,你要主動把傳統和現代工藝有機融合,不斷創新發展,讓舊作坊煥發新活力。在此之後,李彥明帶領郭雲鵬多次到一些現代企業觀摩見學習,這讓郭雲鵬深受啟發,他先後引進4條自動化生產線,生產流程的每個環節實現了全自動運轉,每天加工大豆達2萬斤,年創收200萬元,成為立村企業。
李彥明認為,盤活戶辦企業,不可『單出頭』『唱獨角戲』,還需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生產規模,纔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真正成為共富產業。孟家窩棚屯楊忠范炸油條有手絕活,他家炸出的油條不加入明礬,照樣蓬松柔軟。李彥明動員楊忠范轉讓傳統技術,打造油條產業鏈,為村民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在李彥明的引導鼓勵下,楊忠范不再保守封閉,熱心向農戶傳授傳統先進技術,不到一年的時間,全村辦起108戶門店和攤點,成為遠近聞名的油條專業屯。李彥明後又幫助楊忠范連續在綏化、鐵力、哈爾濱等城市辦起油條專賣店,品牌打得響,生意非常火爆。
提昇受挫戶煥發的信念
李彥明說:『鄉村實現共富不會那麼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怎麼辦,要運用脫貧攻堅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去破解,照樣能夠立見成效。』
孟家窩棚屯村民李友承包了合作社的大型機車12臺、聯合收割機7臺、裝載機車11臺,原本靠這些先進機械設備,為農戶代種、代管、代收,一條龍全方位作業,他認為能創收那是很容易的事。但想不到的是一些種植大戶都購買了全套的現代農具,再用不著他進行代耕服務,這樣一來造成機械『趴窩』派不上用場,不但沒掙錢,反而賠錢。對此李友有些灰心喪氣,覺得自己跌了大跟頭。
面對此情,李彥明幫助李友深入剖析遭受挫折的深層原因,主要是沒有瞄准農民共性需求,建立起協同創新平臺,仍舊走同質雷同的老路,導致創收路上遭受挫折。同時李彥明鼓勵李友不要害怕遭受挫折,要繼續發揮脫貧攻堅精神,一定能夠走好創收路。在李彥明的鼓勵下,李友對自己的產業提檔昇級,向新而行,很快辦起秸稈處理公司,承包了全鎮和外鄉鎮3.2萬畝的秸稈處理,對秸稈處理細化為三種形式,就地粉碎腐化,打捆出賣,編織產品,解決了農民秸稈處理難題,深受農民歡迎,不僅年收入達70萬元,還安排36名農民長年就業。
吉安村有不少能工巧匠,過去在外打工都是單人獨闖。李彥明通過成立勞務公司,深挖能工巧匠潛能,分別成立高端工程隊,能夠操作實施風力發電、橋梁搭建、鋼板倉建造等高難度工程,120人的施工隊伍,長年有了固定收入,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調整冒尖戶轉移的視角
要帶領農民群眾奔向共同富裕,必須全力破解『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李彥明用得招數就是樹立接地氣的身邊典型,教育引導農民轉換視角。
這個典型就是回鄉大學生張春華。張春華在大學學的就是作物栽培,主攻蔬菜種植。吉安村是一個蔬菜種植專業村,但張春華發現這裡的農民種植的蔬菜都是老品種,既不高產也賣不上價,難以實現富裕。在李彥明的鼓勵下,張春華回鄉創辦了雨涵蔬菜品種公司,主攻番茄創新品種,經過兩年的刻苦攻關,獲得巨大成功。她研究出的『蘭精』番茄品種,不僅高產,而且味道獨特鮮美,受到農業專家的高度稱贊。2023年這一品種在全球種業評比中獲得金獎,實現年創收2000萬元、上繳利稅500萬元的成果。
張春華這個致富典型樹立後,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受到農民的熱情稱贊,深切感受到時代不同了,視角該轉換了,應當在科技和產業上大顯身手,創造輝煌。同為回鄉知識青年的李會梅受到張春華事跡的影響,現在已籌資20萬元,創辦起垃圾分揀中心,確保全城的垃圾能夠分類投放,為發展低碳經濟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