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張靜怡 全媒體記者 王宏妍
在蘭西縣榆林鎮林城村,張慶海是村裡家喻戶曉的名人,村裡人提到他,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有幾十年的種植經驗,對糧食、馬鈴薯、甘藍等種植方法如數家珍,是農業種植的行家裡手。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張慶海一直紮根於農村這片沃土。2013年,為人熱情,敢想敢乾的他帶領村民成立了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馬鈴薯、玉米。10餘年的時間,張慶海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他種植的玉米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模式,合理增加密度,抗倒伏,通風透光性好,籽粒堅實,同樣肥量,同等地塊比傳統種植,每畝可增產200斤左右,賣糧時也很受歡迎。
2023年,張慶海在林城村打造300畝馬鈴薯、甘藍套種示范園區,采取規模種植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參與薯菜復種和特色種植,增加收入,實現土地產出效益最大化。他算了一筆賬:『畝投入成本3800元(包括土地、種肥、人工、藥劑、收獲等,其中,甘藍投入600元),馬鈴薯畝產5000斤,產值4500元,甘藍畝產8000斤,產值4800元,扣除投入成本,畝純收益4900元。』現代科技生產、農機裝備、新型植保機械、無人機航化作業等優勢在這裡充分發揮出來了。
今年,張慶海在之前基礎上擴大馬鈴薯甘藍套復種植面積達500畝,扣除畝成本600元,每畝純收益11400元,相較去年增收71.4%。1500畝玉米,今年也沒有受到雨季影響,每畝增產約200斤。
創業致富路上,張慶海心裡始終裝著鄉裡鄉親,他的合作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優先使用脫貧戶勞動力進行勞作,以增加脫貧戶務工收入,讓他們在家門口『有工作,有收入』。
春節臨近,就在許多農民趕大集、備年貨時,張慶海卻計劃著明年的地怎麼種?去哪兒找資金?怎麼種纔多打糧?產出的蔬菜和糧食賣給誰?在他的帶領下,這片曾經貧窮落後的土地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和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