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9月27日訊 ( 李保銳 莊義彬 段金林 ) 走在慶安縣平安鎮,你會看到種地『老把式』不再是『兩腿半截泥,一手厚繭子』,而是『開著小車到田間,穿著皮鞋去種田』。『老把式』能夠華麗轉身『新農人』,得益於這個鎮對種田老人的科技培訓。
平安鎮是水稻產區,又臨近縣城,隨著農村耕地大面積流轉,許多農戶把土地承包給種田大戶,青年人紛紛到城裡打工,家中的土地則由老人經營,老人不願接受先進農科技術和設備。於是,鎮黨委政府決定把科技培訓的著力點轉移到老人群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他們利用冬閑時機,舉辦培訓班,把縣裡農業技術部門的專家請來講課,每期培訓班只講應急實用技術,很受種田『老把式』的歡迎。在今年春季播種時,培訓班技術員著重講了旱田玉米大豆間種技術。為使農戶形象具體地感受這種新技術,他們還把外地的種植模式和收到的成效制作成視頻,播放給農民看,使這種植模式得以推廣。
鎮政府根據老人的需求開辦科技小院、田間課堂、門口諮詢等形式,進行面對面的服務,手幫手的幫教。通過開闢實驗田、示范區,組織農民現場觀摩的形式啟發農民自覺接受現代種田技術。過去這個鎮曾推廣過稻鴨共養、稻蝦共育等先進技術,由於農民沒有真正領會技術要領,這項技術推廣得並不好。今年在推廣這項技術時,把共育共養中的關鍵技術環節分成幾個階段,組織農民到現場參觀,請技術員講解技術要領細節,由於講得細,看得實,老人們真正掌握了這項技術。今年4萬畝的稻鴨、稻魚、稻蝦的共養共育實現了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