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專家團下鄉側記
□全媒體記者 陳駒

7月2日,艷陽高照,綏化市北林區迎來了近期罕見的晴朗天氣。
綏化市,馬鈴薯種植大市,每年種植15萬畝左右。由於近期持續低溫多雨導致馬鈴薯病害頻發,讓馬鈴薯種植戶們心急如焚,聽說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的專家服務團今天上門問診,來自寶山鎮、津河鄉、興福鎮、東興辦事處等附近的種植戶們,便一大早來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的北林區郎家寨實驗農場馬鈴薯種植基地,翹首以盼專家服務團的到來。
8時許,在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植物脫毒與保護研究所所長於洪濤的帶領下,省馬鈴薯產業體系的10多位專家來到馬鈴薯種植基地地頭,農戶們立即爆發出熱情的掌聲。
『這位是盛萬民博士,省馬鈴薯產業體系專家服務團此次科技下鄉的領軍人物,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科學家……』
『這位是省農科院克山分院馬鈴薯育種專家王立春副院長;這位是省農科院經作所病害檢測專家范國權主任……』
於洪濤剛剛將專家團隊介紹完畢,鄉親們便一擁而上,『對癥認領』、分別將專家們按各自需求分開諮詢。種植戶有的拿出田裡生病的馬鈴薯秧請專家們『把脈』,並認真記下專家們給自己家馬鈴薯開的『藥方』。看到農戶們意猶未盡,盛萬民博士將農戶們聚集到地頭,對龍薯系列、克新系列、東農系列等20餘個馬鈴薯優良新品種在綏化地區的生長表現、抗性特點與用途進行了現場介紹,希望大家以後要根據自己的土地現狀、市場供需實際選擇品種,籍以收到豐產又豐收的效果。隨後,綏化分院馬鈴薯科研團隊給農戶們科普了馬鈴薯晚疫病相關知識,並現場展示了利用無人機防控病蟲害的現代科技。鄉親們帶著求知的渴望而來,抱著滿意的希望而歸。在前往下一個基地的路上,盛萬民博士告訴專家們,國家號召『藏糧於技』,就是要求咱們這些農科人一身汗、兩腿泥深入田間地頭,把所學的技藝傳授給農民。只有農民豐產豐收,纔能穩住『壓艙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盛萬民的一席肺腑之言,贏得了年輕專家們的贊同和鼓掌。
10時左右,專家團隊來到北林區興福鎮民權村村民劉長治的馬鈴薯種植地塊,劉長治早已等候多時。劉長治是馬鈴薯種植大戶,今年種植15公頃馬鈴薯,遠遠望去,一望無垠,白紫相間的馬鈴薯花兒,如同綠色海洋漂浮的一片片浪花,煞是好看,一副豐收在望的景象。然而,當專家們走進田裡後,剛纔還掛著高興的臉上,漸漸變得凝重。病害檢測專家范國權拔出幾棵病態馬鈴薯秧告訴劉長治,這是晚疫病中心病株,如果不及時防治,將傳染整個地塊。隨後為劉長治制定了科學的病害防控應急方案及用藥建議,盛萬民指定崗位專家於洪濤對接負責落實。
走出劉長治的馬鈴薯地,專家們如釋重負,來到公路上擦汗彈泥,范國權趁機從車上拿出消毒液逐個為大家噴灑消毒。看到記者不解的眼神,范國權解釋說,剛纔的馬鈴薯地裡病毒嚴重,我們不及時消毒,就會把病毒帶到下一地塊,這樣,我們給農民傳『經送寶就』變成『傳毒送病』了。
12時左右,專家團隊在查看津河鎮津河村村民於澤江的馬鈴薯種植地塊,對後期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後,輾轉來到望奎縣火箭鄉龍薯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
據望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治國介紹,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成立於2014年3月,現有社員46戶,輻射農戶520戶,經營土地面積2.1萬畝,專業從事馬鈴薯規模種植、脫毒薯研發生產和多種作物專業種植,是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身的現代化復合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專家團隊還參觀了聯社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組培中心、智能溫室、種薯儲藏庫、種子精選切割車間等現代農業設施設備,並走進農田,觀看了馬鈴薯長勢。
在參觀過程中,專家們對聯社在研發模式上依托東北農業大學的科研與技術優勢,保證聯社馬鈴薯品質和產量;在銷售模式上先後與百事、達利園、樂利事等多個大企業長期合作,成為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在發展模式上抓住粵黑南北兩地馬鈴薯在價格和上市時間差異上形成的利潤空間,開創了『北薯南種』『北社南營』模式等三個新舉措給予認同。同時,張麗莉、魏峭嶸、宋繼鈴、牛志敏等專家針對馬鈴薯繁育現狀,從品種選擇、種薯繁育田間管理到種薯儲存等環節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措施,確保種薯質量,並就如何解決脫毒過程中種性變化等問題,提出科學解決方案。
『「黃麻子」品牌,享譽大江南北,一定要打造好,千萬不能丟啊!』首席專家盛萬民一再吩咐。
下午,來綏化市考察服務的專家團即將離開這片寒地黑土,兩天來,他們解困救急,為綏化馬鈴薯種植戶送來了『良醫良藥』,同時也積累了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