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充滿正能量的時代之聲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5-20 字體:

——讀楊愛國的詩作有感

金恆寶
 

  任何體裁的文學作品,達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詩。

  這兩年,我時常能讀到楊愛國的詩作,並有幸先睹為快。讀他的詩心情愉快,有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他的詩不是寫出來的,是噴出來的,從胸膛裡噴出,從血管裡噴出,從情感裡噴出。他的詩雅俗共賞,朗朗上口,韻味盎然,意境悠遠,一下子就能叩開讀者的心扉。

  這些年來,詩人滿天飛,可讀的詩卻少之又少,我只好放棄讀詩,放棄是最好的選擇,盡管有遺珠之憾。楊愛國的詩卻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振,愛不釋手,一讀再讀,回味綿長。他的詩不光數量多,而且質量精,每一首詩都膾炙人口,情動而詞發,遠離作偽作秀,拋棄艱深晦澀,摒除雲山霧罩。他的詩是情感的噴發和藝術的昇華,是真善美的統一,能讓人讀出情味韻味,人生感悟,生活哲理和對祖國山川大地的一往情深。周國平說:『詩是找回世界的第一瞥。詩解除了因熟視無睹而產生的惰性,使平凡的事物回復到它新奇的初生狀態。』

  讀楊愛國的詩,使我對詩有了重新的審視。當詩歌離大眾漸行漸遠的時候,有人問我詩到底有沒有用?沒有詩不也一樣生活嗎?有詩是五八沒詩也是四十,還要詩做什麼?這話看似有道理,若深入分析卻無道理。因為只要我們有心靈,詩就是一種永遠的需要,這或許是天意。每個人都有思想,詩言志;每個人都有感情,詩緣情。前些年就有人嚷嚷:文學死了,詩歌死了,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會死,詩也永遠活著。

  楊愛國在《我要把秋天寫進詩行》一詩中,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我要把秋天寫進詩行/寫那一塵不染的碧藍天空/寫那五花山壯美迷人的風景/寫那像美麗少女的眼睛一樣/清澈見底的湖水/寫那輕輕拂過便讓人/神清氣爽的微風。』這節奏跳蕩而又深入淺出的詩句,人、物、景三位一體,扣人心弦,耐人尋味,把讀者帶進了別有洞天的境界。

  我和幾位寫詩的人探討過,為什麼詩歌越來越受冷落,究其原因,詩歌受冷落不是詩歌本身,而是假冒偽劣的所謂詩人泛濫了,把好端端的詩壇糟蹋得烏煙瘴氣,誰還有心情去關注那些勞什子,那不是自討苦吃嗎?在價值觀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擠佔主流,整個社會文化向著世俗化方向發展。不少寫詩的人滑向了放棄人文市場,去迎合世俗生活的趣味,使得詩歌生存窘境日益凸顯。詩歌具有的那種詩意的光輝,那種聖潔與崇高基本消失殆盡,不遺餘力地制造概念。一些所謂詩人自我標榜,其作品沒有韻律,沒有節奏,沒有內容,沒有意境,喪失了詩歌必須具備的藝術美感和審美價值。還有一些所謂詩人似是而非地炫耀技巧,內容讓人琢磨不透,不知所雲,不忍卒讀,躲在象牙塔裡無病呻吟等。楊愛國的詩,在靡靡的詩壇裡如一縷清風,徐徐拂來,讓人爽爽朗朗。不是讀者不喜歡詩,讀者需要的是真詩好詩。

  我一向認可『詩有別纔』這句老話。要寫好詩歌,詩人的悟性很重要,沒有悟性的人寫不出優秀的詩歌,這是不爭的事實。詩歌的悟性來自於詩人特有的一種對生活對事物的靈性,靈性是詩人的靈魂與生活碰撞出來的火花。

  詩言志。楊愛國的詩,是對時代的關注,是對家國和故鄉的愛戀,是對生活的獨特發現。他的詩沒有一首是狹隘之情,平庸之情,甚至是消極之情,他的詩是充滿正能量的時代之聲。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