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種地『達人』侯鳳龍『備耕忙』

來源:綏化日報 2023-03-02 字體:

  東北網綏化3月2日訊 ( 特約記者 蔣寶棟 ) 立春剛過,北林區的農民消去沈浸在新年的年味,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備春耕生產中。

  2月13日,下過雪的北林,銀裝素裹,寒氣裡透著冷的味道。天剛剛放亮,潤地農業種植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侯鳳龍洗簌、吃早飯、整理下流轉土地的各類臺賬,與生產經理一同前往北林區張維鎮一村的玉米種植基地,車上侯鳳龍和我們介紹,去年公司以整村土地流轉為基礎,共流轉土地1700公頃,每公頃產出玉米在2.9—3萬斤、利潤在7000元左右,效益很可觀。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流轉了1500多公頃,每公頃按照2萬元流轉費用,與去年流轉費用相比要高出很多,但為了實現連片種植、糧食增產增收,土地貴一點也是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今年可能流轉土地2000公頃,要超出去年的流轉面積。』車窗外的雪景倒映著黑色路面,侯鳳龍介紹著今年的玉米種植情況。

  侯鳳龍的農業公司坐落在城裡,距離種植基地30多公裡。幾年前,他放下廣州、深圳等地的生意『後移』,回到家鄉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在他的心裡家鄉的鄉愁、家味,對這片黑土地的情懷更有『吸引力』。

  『黑土地是一塊寶,它生長出來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我把生意後轉移發展,就是瞄准了家鄉的農業資源,你看這裡的大片大片耕地,黑黝黝的黑土,咱們再通過大機械、科技耕種,效益確實很可觀。去年我們基地一塊地,最高的一公頃產玉米3.3萬斤……』侃侃相談中侯鳳龍從『生意人』轉變成『種田人』,感受出他對農業的熱愛。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春耕生產最重的是提早謀劃、提早入手。侯鳳龍介紹,今年從春耕開始我們不但在良種選擇、復合肥應用上下功夫外,還要加大科技種植技術,今年推行一些大壟雙行技術、精密播種技術……

  侯鳳龍瞄准農業思維與未來發展說得頭頭是道,做得也井井有條。轉眼間,來到了他的合作社,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在這裡我們看到排列整齊的大馬力機車、整修一新的多功能播種機、清理乾淨的高性能玉米聯合收割機……侯鳳龍一一介紹這些機械的用途。

  『這臺多功能玉米聯合播種機,這幾天天氣好的話,我們要進行最後的調試檢修。這臺機器效率非常高,按長壟來算,一個來回2.5公頃多,相比小播種機來比投入省去一半……』侯鳳龍指著機械介。

  春耕生產,大農機唱主角,侯鳳龍把『生意經』落在了玉米種植上,確實是件『事半功倍』的效益事情。侯鳳龍說,當前最要緊的是農資訂購問題,這制約著玉米的產量與安全,這兩天合作社的運管部奔跑在經銷商與廠家之間,談價格、說合作。

  『種地是一門技術,各項工作都得考慮周到,像化肥、復合肥我們直接與廠家合作,不僅將價格能降下來,售後也有保障……』侯鳳龍細心盤算著春耕生產上的『經濟賬』。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擔糧。春耕生產的重要性是每位農民最明白的『道理』。侯鳳龍作為生意場上的『能人』轉身玉米種植『大戶』,他更明白一年之際春天重要性。

  『我們3月份之前必須把農資准備到位,4月份把地全部整理完成,月末開始播種,5月初2000多公頃的玉米全部播種完成……』侯鳳龍介紹今年春耕生產的全部工作。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