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
看到這個題目,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自古的道理是水火不相容,現在你說水能生火,這不是胡說麼?水火不容當然是事實,但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水的確能生火,這也是事實。下面我舉幾個例子,您就會明白了。
在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神秘島》中,被隔絕在荒島上的工程師史密斯就用水生起了火。事情是這樣的:史密斯和同伴們被困荒島後,由於沒有火,他們的生存面臨挑戰。這個時候,工程師的智慧和學識就起作用了。他將一位同伴的手表拆開,取下了玻璃表蓋,與自己手表的玻璃表蓋對在一起,中間注滿清水,邊緣再用膠泥封住,於是,一個簡易的凸透鏡就做成了。然後,他找來一些易燃物,利用凸透鏡聚焦的原理,成功地在荒島上生起了火。如果沒有水的幫助,陽光在兩個表蓋之間就不能發生折射,也就不可能聚焦,火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上個世紀初的時候,英國人馬克隨一伙探險家來到了南極。後來他們的通訊設備損壞,與基地失聯。在極其嚴酷的環境下,同伴們紛紛死去,最後只剩下求生欲望極強,身體素質較好的馬克。馬克身邊的物品裡,還有一些燃料,隨行同伴的裝備也都是一些可燃物,可惜火種用盡了。如果沒有火,在近零下40度的嚴寒中,馬克也不可能活下去。於是聰明的馬克刨下了一小塊南極晶瑩的堅冰,並花了一個多小時,將其打磨成了一塊冰質凸透鏡。剩下的事大家都會想到了,馬克用固態的水生起了火,並最終堅持到了救援人員的到來。
上面這兩個例子中,水生火是利用的物理方法。用化學方法,水同樣可以生火。大家知道,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的氫是一種高能燃料,而氧可以助燃。如果把水分解,我們就能得到氫和氧這兩種物質,也就可以實現水生火了。這個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也有應用。三十年前,我們在使用煤爐做飯取暖時候,大家是否還記得,將煤加水拌濕後,要比不拌水的煤更易燃也更高效。這個道理就是利用了水生火的道理。拌入煤中的水,在加入高溫的爐膛後,一部分水會在高溫的作用下,迅速分解為氫和氧,有這兩種物質參與爐內的燃燒,當然會更高效了。
上面幾個水生火的例子,會給我們很多啟示。世間的任務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事物可以相輔相成,但也有很多事物可以相反相成,比如水生火。掌握這個道理,會改變我們對事物、對工作、對生活的看法,甚至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承認這些有悖於生活常識的道理,會讓我們在遇到困境時,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開闊思路,不囿常理,從而另闢蹊徑,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