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綏化市第一中學政治教師楊彥春
全媒體記者 宋一楓
『愛是教育的真諦,付出是教育的源泉。』這是綏化市第一中學政治教師、政教處主任楊彥春的座右銘。他常說:給孩子一份信任,就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給孩子一些鼓勵,就為迷途中的孩子點亮了一盞明燈;給孩子一些寬容,就會收獲耐心等待後的一份驚喜。
1992年,出身教師世家的楊彥春,如願走上了綏化一中的講臺,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努力提高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積極探索『有效教學』,構建『有效課堂』。他任課的班級,成績總是很優異,多次奪得平均分全市第一名。他勤於鑽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善於探索和總結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方法和經驗,在教科研中發揮著骨乾作用。
楊彥春一直身負輔導和管理工作重任,2010年曾同時擔任兩個畢業班的班主任。他遵循『師愛為本』,用愛心去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他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所帶的班級,班風正,學風濃,多次獲得『文明班』『標兵班』稱號。
他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耐心和愛心改變了很多放任自流的學生。2006年高三學年開學,病休後復學的小龍,因沈迷網絡游戲,每天精神萎靡不振,開始自暴自棄。楊彥春了解情況後,決定幫小龍戒除網癮,但抵觸的小龍依舊我行我素。一天半夜11點,小龍家長打來電話說孩子還未到家。楊彥春知道他肯定又去網吧了,就騎上自行車一家家網吧去找。一直到後半夜3點,纔在火車站附近一家偏僻的網吧找到了小龍。楊彥春結了上網費,將愧疚的小龍帶上自行車,兩人交流了一路。楊彥春決定發揮小龍的『長處』,讓他幫忙上網查找與課文、英語有關的資料,經過努力,小龍的網癮逐漸變小,學習態度有所改變,成績穩步提高,最後被東北農業大學錄取。
楊彥春曾教過一個完全住校管理的班級,為解決孩子們遠離家鄉和父母親情造成的思想波動,他利用周末時間租借一輛公交車,讓妻兒幫忙做向導,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了『綏化一日游』。通過活動,同學們熟知了綏化火車站、新華書店、人民公園、購物商場,大大緩解了思鄉之情,拉近了師生感情,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漸漸地,孩子們臉上充滿了陽光、快樂、向上的笑容,那屆高考創造了奇跡:劉明宇獲全市文科狀元,7人考入哈工大和哈工大威海分校,一表昇學率達97%以上。
2009年高二年級時,王剛同學隨父母工作調動轉入。因從小與父母在施工現場度過,初高中曾換過五個城市,教材版本不同,同學老師常換,他的學習熱情不高,成績平平,父母對他的教育也是簡單粗暴,他對同學和老師都心存戒備,並自暴自棄。無奈之下,家長想讓孩子退學,可楊彥春卻說:『孩子纔17歲,我們怎麼能放棄他,扔下他不管呢?』從此,楊彥春常坐在旁邊和他一起聽課,下課讓學生們和他一起玩耍,並交給他一項任務,每天放學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在期末總結班會上,楊彥春表揚了他的進步,同學們由衷地為他鼓掌,王剛眼中充滿了激動的淚水。從此,王剛像變了一個人,學習狀態逐步回昇,並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高校,現已成為一家央企員工。
逐夢揚帆風正勁,誨人不倦守初心。楊彥春執教30載,做班主任22年,完成七次從高一到高三的循環教學,先後指導500餘名畢業生邁入理想學府;多次獲評全市優秀教師、黑龍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並連續15年獲得市政府年終考核優秀嘉獎。展望未來,他說自己將繼續耕耘於三尺講臺,青春逐夢,繼續書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