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呼蘭河右岸有個『十八灣』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3-17 字體:

特約記者  李奇峰  全媒體記者  陳駒

  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位於蘭西縣城東北近郊,南枕拉哈山,西傍哈黑路,東倚呼蘭河。千百年奔流不息的呼蘭河,將右岸的林盛村衝刷成彎彎曲曲的連綿高崗,也給這裡留下『十八灣』的美名。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讓林盛村不甘貧困,在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成績斐然,先後被省市縣評為『美麗家園示范村』『新時代文明實驗站』『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文明標兵村』和『村級先進黨組織』等。

扶貧振興有效銜接

  林盛村,曾被省扶貧辦確定為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54人。4年前,林盛村吹響扶貧攻堅的號角,2021年全部脫貧『摘帽』。

  對貧困村來說,戴著貧困『帽子』談鄉村振興無異於畫餅充飢,脫貧『摘帽』纔是鄉村振興的前奏曲。

  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昇黨組織、黨員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林盛村脫貧攻堅的第一要務。據省財政廳駐林盛村扶貧工作隊長那文國介紹,扶貧攻堅之前,林盛村『兩委』存在思想貧、精神散、行動緩等軟弱渙散現象,駐村工作隊配合蘭西鎮黨委,撤換了原支部書記和村主任,按照相關程序,選定黨性原則強、群眾基礎好、工作能力棒、奉獻精神高,敢於擔當負責的村會計、共產黨員張鵬程為村黨總支委員會書記兼村主任,采取學習教育、典型示范、壓實責任等辦法措施,打造『五講』支部,並制定了黨建任務清單、規范組織生活、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使村黨組織成為把群眾團結在周圍的堡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尖兵和為群眾排懮解難辦實事的『娘家』。

  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鼓勵能人黨員爭做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頭羊』,是林盛村加強村黨組織建設的『二重奏』。過去,由於村黨組織渙散、黨員模范作用不突出,群眾有『黨員不黨員,就差幾塊錢(黨費)』的說法。新的『兩委』組建後,黨員乾部個個衝在脫貧攻堅和鄉村建設第一線,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在群眾中的威望逐步提昇。劉君屯致富能人、黨員楊成業在脫貧攻堅和日常工作中先鋒模范作用突出,被組織上推舉為林盛村黨總支副書記;吉祥屯村民、預備黨員曹立軍能吃苦、懂技術、敢擔當,承包經營村裡的十八灣果蔬種植基地,帶動5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項目扶貧是林盛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致勝法寶,他們走『公司+合作社+貧困戶』之路,通過2個龍頭企業與5個合作社的共同引領帶動,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把貧困戶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村企業和合作社的『工人』,得到雙份收入,使全村29戶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其中,脫貧戶於福纔家人均年收入最高達到25781元,脫貧戶劉衛蘭家最低也達到5693元;同時,還建立了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分紅平均每戶就達4000餘元,保障了穩脫貧、不返貧。

  談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對接,張鵬程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脫貧如同卸下肩上沈重的包?,這回可以帶領鄉親們在鄉村振興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大踏步狂奔了。

興村富民並駕齊驅

  扶貧攻堅戰之前,林盛村是個『空殼村』,老百姓大多是『貧農』,村裡想辦點公益事情但苦於囊中羞澀號召無力。作為村會計的張鵬程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擔任村支書兼村主任後,他把興村富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讓『雙增』並駕齊驅、同步前行。

  一張藍圖繪到底。『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曾經是林盛村扶貧脫貧成功做法,如今,『公司+合作社+農戶』又成為林盛村『興村富民』的主戰場。

  2018年,林盛村招商引來了投資1800萬元的北京『上百年』泡菜加工廠項目,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村集體佔股16.6%,但2020年就遇到新冠病毒的影響,被迫停產。林盛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建立定期會商機制,群策群力,多措並舉支持公司復工復產,形成『上百年』酸菜系列品牌產品。2022年,林盛村又引進並注冊成立了天蓬牧業有限公司,發展生態環保的新型養黑豬基地。

  隨著蘭西縣旅游事業的崛起,林盛村的『十八灣』成為蘭西旅游畫卷的一個重要節點,每年來這裡『打卡』的游客上萬人。村兩委緊緊抓住這一契機,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濟,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和林下經濟,引領農民快速奔上小康路。

  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黑龍江省金中大公司合作,積極推進『土地托管』,去年全村參與並受益的農戶超過300戶,佔全村30%以上,托管土地面積3780畝,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村民每畝地增收200元至300元。

  在土地托管的同時,林盛村還鼓勵黨員和致富能人組建特色種植、養殖合作社,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其中,致富能人楊成業帶頭成立『呼蘭河右岸谷物種植加工合作社』,年均種植谷物雜糧面積400畝,並投資230萬元建成了日加工能力20噸谷物加工廠;種瓜能人曹立軍帶頭成立『呼蘭河右岸果蔬基地』,投資195萬元,建設佔地面積60畝的2個溫室和28棟大棚;畜禽養殖能人王海峰帶頭成立老王農莊畜禽養殖基地,年養殖山林雞、鴨、鵝近萬只,並建設采摘園50畝;楊仁屯劉佔民等帶頭成立『鑫意』『十八灣』兩家豆腐坊。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林盛村抓緊『線下』、繃緊『線上』,與省農投集團黑龍江省原產地官方旗艦店簽約,上線天貓銷售;與國家級龍頭企業黑龍江秋然米業農產品銷售網簽約,上線小康龍江網絡平臺銷售;與黑龍江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協調聯系,搭乘『龍泰消費扶貧貨運專列』將小米賣到了新疆等地。

兩個文明並行不悖

  村增積累民增富。如今的林盛村集體和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來,他們對宜居宜養生活環境和健康豐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了。

  近年來,林盛村還不斷加大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對全村百姓出行必經之路林盛村1號路共5公裡的通村主路進行了重新翻修罩面,由原來損壞嚴重的水泥路面改造昇級為柏油路;對全村8個自然屯硬化3.5米寬度屯間路4.2公裡,實現村屯主乾道全部為白色路面;為各屯組打通斷頭路6處718米,鋪設紅磚道2處350米。

  去年,林盛村建成了3900平方米黨建文化中心廣場,其中,新建標准籃球場地1個,健身區安裝健身娛樂器材20套,為廣大村民扭秧歌、跳廣場舞、健身鍛煉、休閑娛樂提供了活動場地。在村委會新建了63平方米村黨員活動室,讓廣大黨員學習有陣地、活動有園地;新建了60平方米村衛生室,配備設施齊全,方便百姓就醫買藥;建成村廣播室,為全村8個自然屯安裝廣播喇叭38個;改擴建了『愛心超市』和建成了智慧農業遠程監控設施。

  小橋流水人家,笑語歡歌盛世。農閑時,林盛村黨建文化廣場熱鬧非凡,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秧歌扭起來、街舞跳起來,農民其樂融融;節日時,村『兩委』組織的主題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黨員活動室變成村民載歌載舞的大舞臺,吹拉彈唱、歌舞昇平,你方唱罷我登場,村民們各展其技,共頌盛世太平。

  美哉,十八灣!樂哉,林盛村!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