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智能備耕生產進入快車道
慶安引導稻農從會種轉為『慧種』
東北網綏化3月16日訊 ( 段金林 莊義彬 ) 雨水過後,氣溫昇高,正是備春耕的『腰窩』,慶安縣緊緊抓住關節點,把先進的智慧技術、賦予備耕生產,持續推進會種向『慧種』轉變,推進水稻備耕生產逐步實現智能化,既提高了備耕質量,又推進了備耕速度。
慶安是水稻種植大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56萬畝,從2019年開始,先後購買無人機、育秧器等先進的智能設備,有些農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開始采用室內穩控育秧、遙控自動插秧、無人機滅蟲等智能化技術,受到稻農的歡迎和認可,全縣開始逐步推行水稻全程智能化生產。為方便農民生產操作,縣技術推廣中心和農機部門派出技術專家,對擁有智能設備合作社的操作手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培訓。先後派出60多名技術骨乾對水稻種植戶實行『一條龍』指導,幫助操作手掌握先進的智能技術。他們還廣泛利用微信群、公眾號、快手等網絡平臺,擴大智慧技術培訓覆蓋面,迅速培訓起一批技術骨乾。
為使水稻智能備耕生產進入快車道,縣政府本著急用先學的原則,抓住主要生產環節,著重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過去浸種催芽農戶大多在室外進行,由於溫度掌握不好,出芽率參差不齊,既費力又耗時,現在采用智能化浸種催芽,有幾個技術環節難掌握。為此他們抓住智能浸種催芽中的溫度傳感器、水位傳導器、閥門開關反饋,物理消毒滅菌器等關鍵機械部位,進行現場培訓,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使操作手在短期內就能上崗操作機器。
有一些智能設備是前幾年購進的,需要對機械進行改裝昇級,以便更好地達到精准化、信息化服務。他們結合機械檢修保養,加大提昇智能機械操作能力和水平。這樣既對機械進行了保養,又培養了專業技術人員。縣政府還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市場調查,了解農民需求,查閱網上資料,了解智能技術動向,掌握最新的智能技術,及時運用到備耕生產中,使智能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