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綜合

魚水情意長 雙擁譜新篇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8-01 字體:

  寫在前面的話:
  軍民魚水情,風雨共兼程。當『雙擁』的旗幟在時代浪潮中高高飄揚,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軍政軍民關系范疇,成為凝聚民族精神、鞏固國防根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軍愛民如父母,民擁軍似靠山』。我市作為革命老區,戰火紛飛中軍民並肩作戰,鮮血和生命凝結魚水情深,和平年代裡軍地攜手共建的新篇章情真意切。八一建軍節之際,各地擁軍優屬、擁政愛民佳話頻傳,軍政軍民團結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

 

寒地黑土雙擁紅

——我市雙擁工作紀實

李欣桐 全媒體記者 許宏偉
 

  繼連續四屆榮獲黑龍江省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後,今年我市又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這是軍地攜手創新實踐的成果,鑄就了『寒地黑土雙擁紅』特色品牌,為新時代雙擁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綏化樣本。當『雙擁』的旗幟在時代浪潮中高高飄揚,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軍政軍民關系范疇,成為凝聚民族精神、鞏固國防根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

扛起雙擁責任

  我市黨政軍共同謀劃,錨定平戰結合、雙向保障目標,將雙擁工作納入各級各類實績考核,形成真抓實乾、齊抓共管的新格局。通過整合黨政軍企資源,建立平戰結合、雙向保障的軍地『雙清單』制度,成功解決駐軍部隊訓練場地擴建、隨軍家屬就業等30餘項難題。

  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編輯出版《黑土軍魂》《黑土壯歌》兩部專著,填補了綏化14年抗戰史的空白。同時,完善紅色家譜、收集英雄手印、整理英雄故事、開闢紅色講堂,建設烈士陵園、英烈紀念館等項目,打造出集紅色教育與旅游、冰雪文化、康養於一體的雙擁矩陣。學習延安、臨沂等革命老區經驗建成的綏化英烈園,還被命名為全國『老區精神教育基地』。

  近年來,我市紮實開展雙擁工作引來上級媒體的爭相報道,刊發相關報道達870餘篇,其中《傳承紅色基因面面觀》《八一:綏化市社會化擁軍活動多姿多彩》等130餘篇文章登上《中國雙擁》《新時代中國雙擁》《中國國防報》《學習強國》等國家級平臺。

共築強軍後盾

  我市實施陽光安置六公開,傾心解決『三後』問題,『三滿意』率連續多年保持100%。累計發放優撫資金約6億元、優待證13萬餘張,建成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1760個,志願服務隊1608支,幫助老病殘退役軍人辦理低保申領、大病救助等服務事項1萬餘件。創新開展『擁軍貸』,推出12項專屬服務,為343名退役軍人發放創業貸款8351萬元並提供擔保。始終關心關愛邊海防官兵及家庭,並常年走訪慰問,增強官兵歸屬感和獲得感。『情系邊海防』活動持續開展,4次向新疆輸送慰問品,解決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三後』問題87件,用實際行動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

  在這一過程中,優撫對象生活補助發放工作走在前列,較國家規定提前一年實現按月發放,惠及3萬餘人;近600家企業組建的『擁軍聯盟』,在多領域實施全面合作,為退役軍人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實現了服務保障全覆蓋。學習『楓橋經驗』,完成14萬退役軍人建檔立卡,懸掛光榮牌13.82萬塊,優待證制發率達98%;爭取資金9.7億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帶病回鄉退役軍人醫療補助財政兜底,讓退役軍人感受到了溫暖與關懷。

  積極支持部隊建設,傾情聚焦『三前』,全力推進軍地『雙清單』制度落實,年投入800餘萬元支持部隊基礎建設,投入近億元打造反恐訓練基地。

  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建設了雙擁主題公園、雙擁一條街、近萬米的國防教育公園,創新建設2500平方米的『新時代雙擁共建基地』。

譜寫魚水新篇

  駐綏軍(警)部隊牢記擁政愛民宗旨,心系『第二故鄉』建設發展,幫扶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000餘戶,投入700餘萬元構建種養殖基地、電商平臺等,扶持結對村屯轉型摘帽。

  自2020年以來,先後出動民兵5萬餘人次開展應急拉動演練、支持地方執行緊急任務,圓滿完成抗洪搶險、撲火救災等急難任務,在關鍵時刻彰顯擔當。

我市的雙擁工作,在傳承紅色基因中不斷創新,在軍地共建中深化融合,正以嶄新的姿態譜寫著新時代雙擁共建的新篇章,讓『寒地黑土雙擁紅』的品牌更加閃亮。

 

張俊明 從『軍營綠』到『快遞紅』

文/攝 全媒體記者 孫一博

  在望奎,有這樣一位『快遞老兵』:他曾是軍營中的一份子,如今是奔走在街巷阡陌的快遞帶頭人。十四年堅守,他將軍人本色融入平凡崗位,以包裹傳遞真情,用服務溫暖人心。他就是望奎縣和運快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最美快遞員、退役軍人張俊明。

  2010年,張俊明脫下軍裝,穿上了快遞員工裝。創業伊始,他憑借一輛車、一部電話、一瓶水,開始穿梭於縣城角落,肩負著沈甸甸的包裹和溫馨的叮嚀。行業的艱辛遠超想象,客戶的不理解、包裹丟失、惡意投訴等問題時常考驗著他。他以軍人特有的堅韌和責任感迎難而上,時刻銘記部隊的教導:『有排頭就站,有第一就爭,有紅旗就扛,有先進就學。』這份信念支橕著他克服重重困難。

  2021年,他帶領同事走遍望奎縣所有村屯,深入調研群眾需求,並逐一聯系當地小超市、小賣部洽談設立代收點。一位行動不便的女士殷切地詢問『真能送到村裡嗎?』那一刻,張俊明暗下決心:『這事必須乾成!』他迅速聯合本地其他快遞企業,創新推出『快遞進農村』聯營合作項目。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實現了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全覆蓋。如今,全縣15個鄉鎮、109個村都能順暢接收快遞,最遠的村也能確保72小時內送達。

  『軍人和黨員的情結,是一份難捨的情懷』,張俊明這樣說。2018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22年,他帶頭組織其他黨員,在全市快遞行業內率先成立了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業務發展。2023年,響應上級行業黨組織號召,張俊明牽頭組建了一支47人的『紅色輕騎兵』隊伍。這支特殊的快遞隊伍在日常工作中,肩負起傳遞包裹之外的使命——他們化身為城市的『觀察員』,一旦發現井蓋破損、垃圾堆積、鄰裡糾紛等問題,便立即上報並協助解決,為城市管理和社區和諧貢獻力量。2023年,張俊明又與望奎縣武警中隊合作,建立了『警營擁軍快遞驛站』,專門配置人車,每周一次為駐守縣城周邊的現役官兵提供免費快遞郵寄服務,極大便利了官兵的生活。2025年,他又開始走進望奎縣各學校,進行國防教育宣講,延續其軍旅情懷。

       張俊明常說,愛是一場雙向的奔赴,社會各界的關懷讓他深感溫暖。展望未來,他堅定地表示,將繼續做好一只服務人民的『小蜜蜂』,在每一次包裹的遞送中,用心為人民服務,以一名退役軍人和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繼續書寫奉獻故事。

 

慰問退役軍人

  7月30日,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綏化市志願者聯合會帶著米、面、油、蛋等生活物資,走訪慰問退役軍人魏志平與崔洪剛(右一),傳遞節日問候與敬意。志願者們關切詢問二人生活近況、身體狀況,叮囑他們保重身體,以實際行動讓退役軍人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和青年一代的溫暖和關懷。

全媒體記者 李欣楊 攝         
   

     

愛的溫暖傳遞

——綏化市社會化擁軍組織八一前夕看望慰問退伍老兵

文/攝 全媒體記者 李欣楊

  志願者看望退伍老兵韓天起(中)。

  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綏化市社會化擁軍組織的志願者們紛紛行動起來,走進老兵家中,把一份愛與溫暖送給他們,也送上年輕一輩深深的敬意。

  7月28日,愛心傳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隊員們拎著精心准備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走進抗美援朝老軍人國玉山和自衛反擊戰三等功獲得者劉忠軍家,送去節日的關懷與深深敬意。

  『國爺爺,您當年參軍時纔15歲呀?』在國玉山家中,孩子們圍坐在老人身邊,聽他講述過去的故事,隊員們則忙著將帶來的慰問品放進廚房。今年93歲的國玉山精神矍鑠,看著眼前的熱鬧景象,說起如今的生活,眼裡滿是笑意:『看現在國家這麼強,老百姓日子過得踏實,當年吃的那些苦,值了!』隊員們認真聽著並向老人傳達著節日問候:『感謝您用青春守護家國,您一定要保重身體。』

  隨後,志願者們來到劉忠軍家中,『劉叔叔,建軍節快到了,給您帶點日常用的東西。』因曾在作戰中受傷,劉忠軍的身體一直讓大家牽掛。『最近恢復得挺好,多虧你們常來照顧,還總惦記著給我帶東西。』見到熟悉的志願者,劉忠軍笑著迎上來。多年來,服務隊始終心系這位老兵,從日常照料到節假日、生日的問候,從未間斷。握著志願者的手,他感慨道:『黨和國家沒忘了我們,你們也一直記著我,這份溫暖比啥都珍貴。』

  隊伍裡,不少隊員們特意帶著孩子前來。『帶孩子來看看老英雄,聽他們講講過去的事,比書本上的教育更有力量。』一位家長說。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看到老人胸前的勛章、聽著他們的經歷,眼神裡滿是敬佩。

  『宮大爺,我們來看您了!建軍節快到了,給您帶點生活用品,祝您節日快樂!』7月30日,綏化市鋒之益志願服務隊和北林區雷鋒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拎著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走進北林區一家老年公寓,看望退伍老兵宮斌。

  宮斌1984年入伍,在部隊裡當過班長,說起當年在軍營的日子,他眼裡還閃著光。老人無兒無女,如今靠著低保和親友幫襯在老年公寓生活,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你們看,我最近在學吹口琴。』他指著床頭那把擦得?亮的口琴,興奮地說。『我就喜歡唱歌,平時自己跟著手機學,要是有機會,真想跟大家一起參加演出,和大伙一起樂樂。』老人的話裡滿是對生活的熱愛。

  離開老年公寓,志願者們又來到70多歲的退伍老兵韓天起家中看望。幾年前突發腦梗後,老人說話變得吃力,卻依然堅持每天練習抬臂,活動手腳。『韓大爺,還記得我們嗎?又來陪您過節啦!』志願者們熟絡地和老人打招呼。聽到聲音,他慢慢轉過頭,努力地張著嘴說出『謝謝你們』幾個字。

  韓天起身體硬朗時,每年清明都會跟著志願者們去祭掃烈士墓,給年輕人講雷鋒故事,那時候的他聲音洪亮,腳步輕快。如今雖然行動不便,可每次看到志願者,他都會用眼神傳遞著感激。臨走時,志願者們反復叮囑家屬有困難隨時聯系。

  八一建軍節前夕,擁軍組織志願者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街巷裡,將一份份關懷送到老兵身邊。一句句問候傳遞真情,一次次探訪延續溫暖。這既是溫暖的探訪,更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讓紅色精神賡續傳承。

 

情灑『第二故鄉』

——駐綏軍(警)部隊傾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側記

李欣桐 陳昶亮 全媒體記者 許宏偉
 

  駐綏軍(警)部隊始終牢記使命,紮根第二故鄉,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大局,在國防教育、民生服務、鄉村振興、應急保障等領域主動作為,以實際行動助力綏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續寫軍民魚水情深的新篇章。

播撒紅色火種

  積極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助力地方築牢全民國防教育基石,為發展凝聚精神力量。

  綏化軍分區及所屬人武部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每年投入160餘萬元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並為軍地共建校贈送紅色書籍,借綏化市第一中學獲評全國國防教育示范校時機建設國防教育長廊,提昇了綏化市優秀學子獻身國防熱情。

  綏化軍分區深挖轄區紅色資源,推動雙擁廣場主題公園、國防教育示范校等項目建設,今年全市舉辦國防教育授課輔導1500餘次。明水縣人武部舉辦國防教育主題圖片展,組織參戰老兵開展紅色宣講10餘場次,讓紅色基因融入地方發展血脈。累計支援地方物資千餘件(套),出動民兵2000餘人次支援地方抗洪搶險和火災撲救。與多家單位結成共建對子,投入資金改善中小學國防教育環境,助力『雙城』創建工作。

  武警綏化支隊每年遴選素質過硬的官兵為一中、綏化學院開展軍訓,定期組織開放日活動。慶安縣人武部與地方聯合為第六中學建設高標准國防教育展廳,支持第二小學建設少年軍校,通過『國防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培育青少年愛國愛鄉情懷。望奎縣人武部為多所學校建設國防教育展廳和長廊,遴選優秀退役軍人擔任校外輔導員,用紅色故事浸潤師生心靈,為地方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聚焦民生需求

  緊盯群眾和軍人、軍警關切,用心用情解決實際問題,為地方發展營造穩定環境。

  武警綏化支隊在重大節假日期間擔負社會面武裝巡邏勤務和春運火車站執勤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出行。

  軍分區及所屬人武部近幾年127名專武乾部得到提拔重用,以實際行動支持地方人纔隊伍建設。

  明水縣人武部推動建立縣鄉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體系,組建『橄欖綠』志願者服務隊。望奎縣人武部協調地方投入資金改善應急裝備庫、民兵裝備倉庫等設施,助力地方在考公考編、輔警招聘中給予退役軍人關愛政策。

投身振興實踐

  主動投身地方建設主戰場,在鄉村振興、應急處突等工作中擔當作為。

  武警綏化支隊為綏棱西林村每年投入十萬,總隊為青岡縣昌盛鎮幸福村投入30萬元,支隊共有7名官兵每年出資5千餘元資助駐地貧困學生。

  慶安縣人武部創新『民兵黨建+基層黨組織建設』模式並在全省推廣,為幫扶村協調資金贈送辦公設備,相關做法《中國國防報》予以報道。蘭西縣人武部聚焦紅光鎮發展,修建3.5公裡『軍民連心路』,配備消防車、加固防洪堤壩;牽線當地農產品進入軍隊采購平臺,推動建成1.6萬畝標准化玉米基地,協調軍醫下鄉義診、改造村級醫療站,讓近萬名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軍分區及所屬人武部每年投入300餘萬元助力鄉村振興,望奎縣人武部助力東昇鄉發展養殖、種植產業,建立甜玉米加工廠,帶動貧困戶脫貧,用實乾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駐綏軍(警)部隊以『第二故鄉』發展為己任,用心用情在各領域主動作為、精准發力,用汗水和擔當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彰顯了軍民同心、共促振興的深厚情誼。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