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綜合

探訪綏棱白馬石遺址 北滿抗聯西征會師地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8-01 字體:

——重走抗聯路(一)

文/攝  郭麗  特約記者  李磊  全媒體記者  陳俊杉  劉華鵬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烽火歲月,綏化,這片英雄的土地,曾是東北抗聯將士浴血奮戰的重要戰場。14載艱苦卓絕的斗爭,無數先烈以錚錚鐵骨築起了抵御外侮的血肉長城,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他們的名字與功績,是我們永恆的精神坐標。

  硝煙散盡,精神永存。值此重要歷史時刻,本報專題采訪組深入抗聯老區,踏訪戰斗遺址、尋訪親歷者後代,打撈那些鐫刻在黑土地上的紅色記憶。今日起,『銘記抗戰歷史致敬抗聯先烈』專欄正式推出,通過講述先烈事跡與老區故事,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持續傳承,激勵我們在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

 

  7月29日,來到綏棱縣四海店鎮白馬石遺址,這裡是一處承載著東北抗日聯軍光輝歷史的紅色地標,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探尋它背後的抗聯故事。

  作為抗聯西征會師地,現在白馬石遺址成為綏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撫摸著巨石上風雨侵蝕的痕跡,仿佛仍能感受到當年戰士們緊握鋼槍的溫度。』在細密的山雨中,一隊游客來到了白馬石前,她們曾是綏棱縣中學的同班同學,在他們70歲這一年,從五湖四海相約回到綏棱,重走一下抗聯路,這第一站便是白馬石遺址。

  記者向講解員詢問,能否尋找到曾經抗聯老戰士的家屬們為大家講述那段抗聯經歷的烽火歲月。講解員說:『綏棱並非抗聯戰士們生長的地方,目前沒有抗聯戰士家屬留存在綏棱境內,但是2015年抗聯老戰士李敏來到了這裡,當時已經是91歲高齡,她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堅持爬上了這塊石頭。大家都擔心她有危險,勸她不要上了,但她一直在說,「我必須上去,這就是我的戰友們戰斗過的地方」。終於,李敏奶奶爬上了那塊巨石,手裡緊握著抗聯三路軍的軍旗,用盡全身力氣揮動,眼中閃著淚光。』

  白馬石,高約4.52米,長約7.56米,因其通體呈白色,又似馬狀,南北方向橫臥在山林中,就像臥在林中小憩的一匹白馬而得名。現在,石身中部已經筆直地開裂出一道縫隙,將一整塊石頭分為兩半,一眼望去就是一塊殘破的巨石,這塊巨石便背負著一段輝煌的歷史,見證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精神。

  這裡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西征的會師地和抗聯秘密聯絡站。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長春司令部制定了《滿洲國治安肅正計劃大綱》。提出用3年時間,全部剿滅在松花江下游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北滿抗日游擊戰爭,到了缺少給養極端艱苦的斗爭時期。為了突破敵人封鎖,重新開啟新的革命游擊區的計劃。中共北滿臨時省委認真分析了對敵作戰的斗爭方針策略,在1938年5月份、6月份連續兩次召開第七次、第八次常委會議,決定組織北滿地區的抗日聯軍,3、6、9、11軍主力部隊實施戰略轉移,從佳木斯湯原出發,一路向西穿過小興安嶺,向綏棱和海倫地區西征,並把白馬石定為西征的會師地。

  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接到北滿臨時省委的指示後,精心組織北滿抗聯主力部隊分三批西征。歷時6個多月。沿途山高林密,雜草叢生,人煙稀少。其中,第三批部隊進發時正值冬季,氣溫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戰士們踩著齊腰深的積雪艱難前行。很多戰士身上披的是破棉被、破馬皮,戰士們不但缺吃少穿,而且還要在雪地裡長時間行進,有的戰士凍爛了後腳跟,仍然忍著鑽心的劇痛前進。還有很多戰士走著走著,人就不動了,等到其他戰友上前一摸纔發現,人已經犧牲了。

  西征部隊的勝利會師,粉碎了敵人妄圖把抗聯圍死在偽三江省的圖謀,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實現了向敵人統治薄弱地區進行戰略性轉移的計劃,保存了抗聯部隊主力,為開闢新的抗日游擊區,為開展黑嫩平原游擊戰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今,白馬石靜靜矗立在青山間,它見證過烽火,傳承著抗聯的故事,是抗日戰爭勝利史詩中的一個動人片段,它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和平的種子深植心田,讓先輩用熱血鑄就的精神,成為照亮前路的永恆燈塔。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