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楊 特約記者 孟維欣


七月的明水大地,生機盎然。在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座座日光溫室大棚連片成排,棚膜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宛如鑲嵌在田野間的銀色畫卷。棚室蔬菜產業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勁引擎。
雙興鎮雙發村的溫室大棚內,48歲的殘疾人劉立志正忙著采摘草莓柿子。藤蔓間,橙紅相間的果實像一盞盞小燈籠般垂掛,清甜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棚裡的「寶貝」,是我全家的希望,也是鄉親們的「錢袋子」。』他笑著說。
2023年,在明水縣殘聯支持下,劉立志承包12個日光溫室大棚試種草莓柿子。為攻克技術關,他夜宿棚邊小屋,兩小時查一次溫度;為保品質,堅持有機肥施肥、物理防蟲,拒絕催熟劑。這份執著讓他首年便獲成功,捧著沈甸甸的果實,他第一次覺得,殘疾的身體裡也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2024年他聚焦『香度草莓柿子』『真糖120柿子』兩個品種,產品不僅供應當地商超、農貿市場,還通過電商直供北京、上海等城市,年產超12萬斤,年收入達15萬元。產業做大盤活了就業,基地優先吸納周邊婦女務工,每小時12元的薪酬讓她們兼顧生計與家庭,『農忙時能來十幾人,常年務工的也有五六人』,小小的棚室成了鄉親們的『增收站』。
明水縣殘聯負責人介紹:『劉立志不僅自己闖出了一條創業路,更帶動了殘疾人群體的創業信心,用實際行動證明殘疾人也能成為致富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溫暖而堅韌的力量。』
在明水縣,棚室經濟的活力不止於雙興鎮。永興鎮的10畝現代化大棚裡,辣椒迎來了豐收季,翠綠枝葉間,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長勢喜人。種植戶王雪在種植過程中積極引入新技術,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精准調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實現辣椒種植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運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病蟲害,確保辣椒綠色健康生長。『今年棚室辣椒平均畝產4000斤,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每畝收益可達4000元,整個種植基地收益相當可觀。還能帶動20人就業,鄉親們每人每天能掙100元。』王雪算起收益賬時難掩喜悅,這不僅讓她嘗到豐收的甜頭,也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她計劃明年再增加10個大棚,拓展電商銷路,讓更多優質辣椒走向廣闊市場。
從劉立志的草莓柿子到王雪的大棚辣椒,明水縣棚室集群紮根生長,這一座座大棚既成為種植戶的『致富田』,也成為周邊村民的『就業崗』,更編織起『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振興圖景,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持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