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杜艷玲 帶領農戶規模養鵝增收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7-16 字體:

文/攝  張雅潔  張景龍
 

  6月16日,筆者通過鎮村乾部了解和推介得知,安達市昇平鎮幸福村啟新屯有一位40多歲的農家婦女杜艷玲,人稱『鵝司令』,她帶領家族和周邊村民養殖大鵝致富。筆者馬上驅車前往距離鎮政府20多公裡的艷玲養殖孵化基地進行采訪。

  還沒到達養殖基地中心,距離這個村還有三公裡左右的地段,就看見了路兩側的草原上有三四處養殖場裡白花花的大鵝在游動覓食,好一派綠草白鵝風吹草低的鮮活景象。通過一路上的了解,這個養鵝女能人,曾經在本村學校裡當過代課教師,是本鄉本土的有文化有思想有乾勁的農村婦女。10年前,她和丈夫到毗鄰的大慶市大同區尋找致富門路,投入5萬元,買回4000只鵝雛,當年就收入了6萬多元。品到這裡的甜頭和商機,第二年他們就開始自己孵化自己養殖,這一下收入就成倍地增長,接下來一路滾雪球似的擴大養殖規模,形成了裂變效應和群體影響。杜艷玲的親戚和丈夫孫曉峰家的兄弟姐妹也跟著養了起來,收入更加明顯,以她的養鵝孵化基地為中心的輻射效應,帶動了本土和肇東、大慶、齊齊哈爾等周邊地區的養殖戶成長起來,並孵化出十幾個養殖大戶,近10年時間裡她自己和帶領大家養鵝的總收入就實現了700多萬元,自己收入三四百萬元。因此,筆者為了解具體情況,迫切地想見到這位女能人。

  一進到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東西錯位排列的很顯眼的六棟白色遮陽大棚和玉米烘乾塔。據介紹,這裡就是養殖中心了,烘乾塔是杜艷玲家投資建設的玉米收購和烘乾設備,也是養殖飼料的加工和供給基地。見到個頭高挺稍顯瘦削的杜艷玲,一看就是一位踏實能乾的人。座談了解中,思維清晰的杜艷玲介紹了基地的成立和發展情況。問及效益情況,她從成本、風險、利潤、管理、銷售等方面,效益本賬算得明明白白,如數家珍。她說養殖能取得成功,歸結起來是統一育雛、統一防疫、統一管理和統一銷售的結果。統一育雛,是他們統一到江蘇鹽城購買那裡最好的三花鵝和霍爾多巴吉鵝,然後請那裡的育雛技師協助孵化,保障育雛率和孵化質量;統一防疫,就是對本村分養的養殖大戶,根據預防時間節點,及時組織防疫人員集中預防和消毒,做到面上不漏、點上不落;統一管理,就是配料加工集中供給,飼喂方式等技術統一指導,放牧選址統一規劃,做到分布合理,水草資源有效利用;統一銷售,就是聯系外地加工企業,統一定價和集中分配,抵御市場欺行衝擊。去年,她的孵化養殖基地,種鵝育雛收入120多萬元,商品鵝養殖收入70多萬元,帶動七八十個農戶養殖收益600多萬元;今年擴大孵化養殖數量,從三月份開始到六月上旬結束,僅兩萬只種鵝孵化外賣鵝雛收入近百萬元,家族擴大商品鵝養殖數量超過10萬只,外賣周邊農戶養殖30萬只。按正常年景和市場加工量看,今年群體養殖效益要翻倍增長。通過了解,杜艷玲還主動幫助本村五保戶、低保戶養鵝增收。去年扶持村民孫長海養鵝100只,增收1.2萬多元,今年又支持500只大鵝,她說,有收入給最低鵝雛本錢,沒收入連本贈送了;本村四口之家脫貧戶齊萬裡,今年她以低價提供賒欠鵝雛500只,有收入給本金,沒有收入免收購雛費,使齊萬裡有了致富的希望;她還聘用家庭生活困難的老年群體,管理飼養工20多人,每人能收入工資1.5萬元。

  她養大鵝帶領村民致富的做法,被市婦聯給予獎勵,並授予婦女創業帶頭人稱號。周邊被她帶動致富的農戶親切地稱她為『鵝司令』。她自信堅定地說,日後要在抗擊風險上求穩,要在規模養殖上擴大,要在產品深加工上探索,形成有市場有抗擊風險能力的產業鏈,讓農戶養殖獲得更大的效益。

  圖為杜艷玲和丈夫孫曉峰在8000只草原養殖場飼喂39日齡的三花鵝。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