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築牢糧食『壓艙石』 現代農業繪新篇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7-17 字體:

□ 全媒體記者 廉紅

  當七月的熱風掠過松嫩平原,寒地黑土綏化正醞釀著震撼北國的豐收交響。

  這裡,每一畝耕地都刻著『國之大者』的印記——玉米秸稈在機械化耕作中挺立成綠色城牆,水稻田泛著粼光映照著『藏糧於地』的諾言,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正將黑土的饋贈轉化為糧倉裡的堅實底氣。

  從『五良融合』的基地建設到『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產業裂變,從智慧農機在田野劃出的科技弧線到『寒地黑土』品牌綻放的金色光芒,這個農業大市正以扛鼎『壓艙石』的擔當,走出農業強市建設的鏗鏘步履,在千裡沃野鍛造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綏化樣板』。

  『十四五』期間,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我省期間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握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定位,以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全力推進『三大』建設、『四個農業』晉級和『五化』目標實現,加速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築牢『大基地』,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構建多元供給『壓艙石』

  2024年,我市水稻、玉米單產全省第一;糧食總產量實現241.15億斤,比2020年增長19.52億斤,位居全省前列。每一百斤中國糧食中就有綏化優質糧1.72斤。生豬出欄、肉蛋奶產量、水產品產量以及果蔬種植面積和產量等多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

  閃亮的數字是『大基地』建設的累累碩果。

  加快建設『大基地』,我市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全面增強,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集成『五良』融合措施,深入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紮實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昇行動,推進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施龍江和牛、大鵝、民豬特色項目,推進畜禽養殖基地建設,2024年生豬出欄627.64萬頭,佔全省26.75%、總量全省第一,肉蛋奶產量166.8萬噸,居全省前列。實施冷水漁業振興行動,推進冷水魚養殖基地建設,2024年水產品產量20.8萬噸,繁育各類苗種超過25億尾,均居全省第一。設施農業和露地種植雙輪驅動,放大綏化寒地黑土、富硒、綠色等優勢,推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2024年果蔬種植面積87萬畝,年產量244萬噸,位居全省第一。

  鍛造『雙大引擎』,以『5+8』產業體系激活農產加工鏈,領跑全省產業化進程

  我市持續打造『大企業大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昇。深入落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構建『5+8』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玉米、水稻、大豆、肉類、乳品5大重點產業集群;突出建設鮮食玉米、蔬菜、冷水魚、預制菜、中藥材、鵝、漢麻和飼料8個特色產業集群。

  2024年,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604.5億元,比2020年增長44.23%;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1.72,比2020年提高1.2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1.3%,位列全省第一。特別是,玉米加工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市玉米規上加工企業達到41戶、營收實現近300億元,較2020年實現翻倍增長。玉米加工能力超1100萬噸,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由我市牽頭申報的綏哈大齊生物制造集群和黑龍江省玉米產業集群成功獲批。

  發展『四個農業』,科技賦能、綠色轉型、質量築基、品牌破圈,繪就現代農業新圖景

  我市大力發展『四個農業』,現代農業發展質效顯著提昇。

  科技興農,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7%,比2020年提高2.2個百分點。開展良種科研攻關,『十四五』期間,全市共選育推廣優良農作物新品種502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50餘項、發明專利20餘項。常規粳稻、大豆育種處於我省領先水平,綏粳27、綏粳18入選常規水稻全國推廣面積前十名。東昇系列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億畝以上。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十四五』期間,全市累計建設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307個,其中國家級1個、部級2個、省級105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全市構建起了『1+2+3+10』的智慧農業體系,打造全省首個AI+農業培訓平臺『綏農雲學堂』,農業托管智慧鏈案例入選首批數字中國建設典型案例。更新智能農機裝備,10個縣(市、區)全部被確定為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2024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92%,比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

  綠色優農,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十四五』期間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4%。積極創建綠色生產基地,『十四五』期間新增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5萬畝,全市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發展到1203萬畝。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數量發展到748個,比2020年增加59個。

  質量強農,全力構建以安全、綠色、優質、營養為梯次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標准體系,『十四五』期間累計制修訂農業地方標准48項。《鮮食玉米質量信息追溯規范》等鮮食玉米全產業鏈團體標准,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地級市命名的鮮食玉米團體標准。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農產品追溯體系,『十四五』期間全市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慶安縣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品牌惠農,以省級『黑土優品』品牌為依托,突出『寒地黑土』區域品牌打造,構建了『8+9+20』(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9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20個地理標志商標品牌)農業品牌格局。『十四五』期間,全市共有38家企業及合作社、91款農產品獲批『黑土優品』品牌標識授權。『寒地黑土』品牌價值實現1002.35億元。『綏化鮮食玉米』『海倫大豆』『慶安大米』品牌價值分別達到40.63億元、51.17億元、145.49億元,優質區域品牌影響力得到顯著增強。

  暮色漸濃時,天邊燃起火燒雲,將整片田野渲染得紅彤彤的,這熱辣滾燙的寒地黑土上,每一株作物都在積蓄力量。待到秋風再起,這裡必將迎來一場盛大的豐收,而滿目碧綠的蓬勃生機,也將如同這生生不息的土地一般,年復一年,續寫著永不褪色的壯麗詩篇。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