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國內新聞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嫩水古城韻悠長——解碼『鶴城』齊齊哈爾的文化自信樣本

來源:綏化新聞網 2025-07-08 字體:

  嫩江如碧色綢帶,蜿蜒穿過肥沃的松嫩平原,注入松花江。江畔明珠齊齊哈爾,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築城肇基,歷經三百餘載歲月淬煉,煥發出愈發迷人的魅力。

  這裡曾是少數民族漁獵的家園、清代黑龍江將軍駐防重鎮、中東鐵路重要商埠、打響抗戰槍聲的義勇之城,更是新中國工業建設的脊梁。

  齊齊哈爾,達斡爾語意為『天然牧場』,承載著7000多年草原漁獵文化,浸潤著厚重歷史、多元人文和工業文明,也勾勒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積淀為深沈的文化自信。

航拍齊齊哈爾市城市景觀。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英雄之城的血脈傳承

  市中心,百年黑龍江督軍署折射著這座英雄之城的威儀。

  此地扼四達之要衝,為諸城之都會。尤其到了清代,以卜奎驛站為基礎所築的齊齊哈爾,成為一座軍事駐防城,站在抵御沙俄外侮的前線。

        1699年,黑龍江將軍移駐齊齊哈爾城,開啟了這座城市作為黑龍江省首府長達255年的歷史記憶。

航拍位於齊齊哈爾市中心的黑龍江督軍署舊址。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鎮,一尊抗日名將馬佔山躍馬疆場的雕像鐫刻著抗日戰場上的鐵骨錚錚。

航拍位於齊齊哈爾泰來縣的江橋抗戰紀念園。     新華社記者 張啟明 攝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時任黑河警備司令兼黑龍江省步兵第三旅旅長的馬佔山臨危受命,赴齊齊哈爾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一職,指揮打響了中國軍隊有組織、具規模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戰役,史稱『江橋抗戰』。

  『面對山河破碎,東北民眾不畏強敵,奮起抵抗,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喚起中華民族空前的抗日熱情。』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姜崇鳳說。

  當年《濱江時報》這樣寫道:『嫩江河畔的赤血,都是我們中國血性男兒的瑰寶;江橋上面枕屍遍野,他們都唱著為國而死的挽歌……』

  戰火也點燃了東北各地義勇軍奮起抗戰的斗志。彼時,『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聲,深深觸動了電影《風雲兒女》出品人朱慶瀾。曾任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東北義勇軍總司令的朱慶瀾將軍,在聶耳創作的電影主題歌《進行曲》前,提筆加上『義勇軍』三個字,從此,《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中外。

  『你看這手印這麼小,他參加抗戰時肯定年紀不大』『這個手掌真大,一看就是東北漢子』……嫩江畔的和平廣場,抗戰將士手印牆上鑲嵌著600名參加過抗戰的將士們的手印及簽名,人們每每走過,都會在手印牆前駐足感嘆,與這些抗戰將士『擊掌』,觸摸血性的溫度。

  今天,黑龍江督軍署舊址裡的沈浸式研學課堂,江橋抗戰紀念館的情景黨課,社區『將軍故事會』的聲聲講述……紅色血脈賡續傳承的火種在鶴城大地處處可見,『英雄鶴城·紅色之旅』等精品線路每年吸引超百萬游客循著先輩足跡,觸摸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

重器擔當的時代答卷

  當嫩江的晨霧漫過昂昂溪古驛,這座用鋼鐵與烽火鍛造的城市已在機床的轟鳴中醒來。

        這裡是鐵與火的熔爐,肩負著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的使命。

航拍中國一重廠區外景。     ( 中國一重供圖 )

  

  『一五』『二五』期間,齊齊哈爾成為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中的第一重型機器廠、北滿特殊鋼廠、富拉爾基熱電廠相繼在此興建。『二五』結束時,齊齊哈爾共有工業企業上千家,也因此被稱為『鋼鐵機械城』。

  20世紀90年代末,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這座『鋼鐵機械城』借助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政策,努力培育壯大專業化強的產業集群,實現老工業基地向新興產業基地的蛻變。

  這裡是光與熱的源頭,工匠精神與創新文化在這裡水乳交融。

中國一重集團生產車間內,工人在進行生產作業(2023年4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中國一重集團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車間內,一件重量超600噸的鋼坯被燒得通紅,正在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上進行鍛造。操作這龐然大物的,是大國工匠、中國一重集團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要破解更多「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也要培養更多紮根基層的「能手」「工匠」。』劉伯鳴說,自己的責任是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讓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劉伯鳴在工作室查看創新產品模型(2022年9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一重,詳細了解企業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世界級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運行情況,指出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

  在新時代,立足國家戰略需要,中國一重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越來越多『第一』亮相:世界最大500MW衝擊式水輪機轉輪輪轂及配套水斗鍛件、全球首臺8.88M液壓打樁錘替打系統、世界首套『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全球首臺海南昌江『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

  70餘年風雨兼程、砥礪奮進,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的第一重地』的中國一重銳意進取、勇毅前行,以『共和國長子』擔當,描繪實業強國、產業報國的壯闊畫卷。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與共和國同齡、被稱為『工業戰線一面旗幟』的光榮班組——『馬恆昌小組』的精神內核,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今,這條標語在中國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依然醒目,『馬恆昌小組』的勞動旗幟插上數字孿生的新戰場,激勵新時期產業工人苦練技能、爭做『大國工匠』。

  從渤海國冶鐵作坊的星火,到中東鐵路的汽笛劃破蒼茫;從共和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的誕生,到如今『大國重器』挺起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脊梁……齊齊哈爾的基因裡,奔湧著黑土地孕育的堅韌,閃耀著工業文明淬煉的鋒芒。

鶴澤民豐的生態華章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經》裡的這句詩,貼切描述了人們來紮龍濕地看到的實景。

         蜿蜒曲折的烏裕爾河在紮龍蔓延成亞洲最大的蘆葦沼澤濕地,珍禽丹頂鶴就『隱居』於此。在2100平方公裡的紮龍濕地,每年棲息繁殖的野生丹頂鶴有300只左右。兩米多高的蘆葦為丹頂鶴提供了天然掩體,沼澤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也阻擋了掠食者的入侵,紮龍濕地成為丹頂鶴繁衍生息的家園。

航拍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正因此,齊齊哈爾有『世界大濕地,中國鶴家鄉』的美譽。

  從齊齊哈爾市區開車前往紮龍自然保護區,會經過一段『音樂公路』,汽車駛過路面,紀念我國環保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烈士——徐秀娟的動人旋律便會響起:『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丹頂鶴繁殖地。每年3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丹頂鶴的繁育期。

這是在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丹頂鶴(2024年5月21日)。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鶴爸鶴媽輪流孵化,33天後「鶴寶寶」就破殼出生了。』天剛蒙蒙亮,黑龍江省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散養鶴監測組組長徐惠就來到轄區監測散養丹頂鶴繁殖情況。徐惠說,在濕地散養的丹頂鶴,是經過人工繁育的『過渡種群』,它們的後代長大後會被野化放歸。

  『過去有的年份蘆葦蕩裡的水都快見底了,蘆葦退化、人鳥爭食,這些都威脅丹頂鶴等珍禽賴以生存的家園。』在紮龍濕地工作近20年的徐惠看來,近些年,紮龍濕地生態明顯改善,人鶴關系更加和諧了。

  自1979年建立保護區以來,紮龍書寫了一部生態救贖史:通過生態補水、核心區居民搬遷、野化放歸,濕地退化得以逆轉,蘆葦數量恢復。在多方努力下,丹頂鶴等珍稀鳥類的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

        2024年,紮龍生態旅游區晉昇國家5A級景區,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典范之一。丹頂鶴的啼鳴,不再是瀕危的哀歌,而是生態文明的禮贊。紮龍濕地丹頂鶴的翩躚身影,與這座工業之城的鋼鐵洪流形成詩意對照。

游客在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賞丹頂鶴(2023年6月28日)。     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這句意味深長的話,讓『鶴城』齊齊哈爾找到了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密碼』。

  漫步齊齊哈爾,聽退休工人講述老工業基地的激情歲月,看鶴澤民豐詩意紮龍的世紀光影,便會明白:這座城的文明密碼,就藏在鋼鐵轟鳴與鶴翼共舞裡。

  幾千年文明沈淀的底蘊,讓這片黑土地上的重工之城,以松嫩平原為基,向新世紀邁進,在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藍圖上,書寫著『鶴城新賦』。

  ( 顧錢江、張玥 )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