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朋 全媒體記者 陳俊杉
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局錨定『5334』發展目標,以『五個爭當排頭』為引領,創新服務機制,破解要素瓶頸,累計保障17個重大項目落地,涉及用地259.09公頃,總投資173.53億元,以自然資源擔當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跑出審批『加速度』
在嘉臨公路慶鐵界至綏化段改擴建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加緊作業,得益於市自然資源局推出的『准備之冬』專項行動,工程順利推進。市自然資源管理局通過設立首席聯絡員,提前半年對接發改委、林草局等部門,開展集中會商12次,解決規劃銜接問題23個。
『過去辦理用地手續要跑多個窗口,現在「一站式」辦理節省了70%時間。』黑龍江省大慶實驗平臺500千伏輸變電項目負責人稱贊的正是該局整合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與不動產權證的改革舉措。通過推行『三即』服務模式(交地即交證、規劃核實即交證、交房即交證),審批時限壓縮30%以上。針對工業用地需求,創新采用『先租後讓+彈性出讓』組合方式,今年已為3個重點產業項目量身定制供地方案。
創新機制破瓶頸,打好要素保障『組合拳』
在慶安縣十六道崗水庫項目現場,新到位的耕地佔補平衡指標讓項目負責人松了口氣。面對176.1公頃的耕地指標缺口,市自然資源局搭建省內指標交易平臺,協調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完成指標調劑,同步實施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實現耕地保護與項目推進雙贏。
對於綏化民用機場項目,市自然資源局提前謀劃,將其編入《綏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科學預留用地空間,並將機場及配套基礎設施納入國家、省級重大項目用地清單,成功保障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為項目落地築牢根基。
精准施策優服務,按下項目落地『快進鍵』
市自然資源局聚焦關鍵環節,進一步提昇項目用地服務水平,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創建工程建設重點項目用地審批『項目管家』服務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推動項目辦理從『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提前介入項目選址選線,科學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減少耕地佔用;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明確用地預審、農轉用所需要件,節省項目單位時間成本;督促確定征地范圍的項目及時啟動征地程序,並安排專人跟進單獨選址項目用地審批進度,協助報卷補正,大幅壓縮審批時限。
市自然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市自然資源局將持續強化用地用礦要素保障,全力推進慶安十六道崗水庫、新建綏化民用機場、哈伊高鐵綏化南站站前廣場及連接線等重大項目用地組卷報批工作。要緊盯全市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全程跟蹤服務,堅決杜絕因用地問題阻礙項目落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實乾篤行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