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吉安村:留守老人從『守家』到『創富』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3-11 字體:

  東北網綏化3月11日訊 ( 特約記者 段金林 )          我國農村老齡人口大幅增加,而且具有相當的勞動能力,成為亟待開發的生產力資源。慶安縣慶安鎮吉安村面對這一機遇和挑戰,從老人群體的實際出發,采取綜合措施,從『守家』到『創富』,不僅形成兩個專業屯,而且帶動了全村老年群體自主發展產業,使得銀發群體充滿生機和活力,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5萬元,成為全省最富裕的示范村。

  吉安村下轄六個自然屯,近幾年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大批青壯年離鄉離土到外地打工,村裡老人成為留守村民,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00多人,有相當一部分老人身體尚好,而且勞作技能豐富,成為富餘勞動力資源,這些人基本沒有家務可做,照顧孫輩也已處於乾閑狀態,是對勞動資源的極大浪費。面對此情村黨總支書記決定整合老人群體資源創收。

  這個建議提出以後,許多老人不認可,覺得自己地種不了,麻袋扛不了,還能乾什麼掙錢?面對此情,村黨總支部及時樹立了孟家窩棚村民張忠范開辦早餐店的典型。老張和老伴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但他有祖傳秘方的烹炸無礬油條手藝,炸出的大果子既脆又軟,口感極佳,頗受消費者歡迎,他發揮自己的獨特手藝,辦起早餐店,專賣油條和豆腐腦,生意很火爆,年創收十多萬元。這個典型的樹立,產生了輻射效應,使老人們看到了他們自身的潛能,只要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老年人照樣能有大作為。於是屯中的上百戶老人紛紛到張家拜師學藝,張忠范也不保守封閉,熱心傳授自己的手藝,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全屯就起108戶門店和攤點,專賣油條,成為遠近聞名的油條專業屯。後來這些專業戶到綏化、鐵力、甚至到哈爾濱等大中城市開辦油條專賣店生意火爆走俏,僅賣油條一項產業,每個農戶普遍增收10萬元以上。

  吉慶村注重老年群體作用,發揮庭院寬闊的優勢,把老年『創富』辦得花樣繁出,不拘一格。這個村農戶的院落大多都有一畝地以上,十分寬敞,用來發展養殖和種植業。村裡針對各戶實際情況,從各戶老人的特點出發,發展各自的特色產業,堅持不搞『一刀切』,『大幫哄』。有種植藥材經驗的,就動員農戶種刺五加、紅花,既有收入又能美化;有種植品種產品特長的,就引導農戶發展種植香瓜、西瓜和葫蘆,既收入不菲,還扮亮了庭院;有養殖特長的,就鼓勵發展養殖小尾寒羊和東北民豬等特色名牌養殖,湧現了眾多以老人為主體的專業戶、專業屯。劉廣纔屯是養豬專業屯,年養豬達300頭以上的就有19戶。劉紹力有多種老年基礎疾病,乾不了重活就養豬,存欄始終保持400頭以上,年創收達20萬元。孟家窩棚的劉振發一眼失明,老伴還患有腦梗,出不了門,就在院子裡養大鵝200只,每年收入達一萬兩千多元。

  吉安村不僅靠自己優勢發展特色經濟,還極力捕捉機遇,鼓勵老年人群體大力創新發展。哈佳高速公路從吉安村穿村而過,開工以後大量工人需要安置,村裡及時通過協調,把工程隊的住宿點和伙食點設置在吉安村。村裡動員老人整修房屋,騰出6000平方米房間用於職工住宿,有36名老人當保潔,15名有烹調手藝的老人當廚師,這些都有一筆不小的收入,為吉安村的發展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