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無處安放的鄉愁

來源:綏化日報 2024-11-18 字體:

段佩明
 

  生活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回家』兩字埋藏在心裡念念不忘,這次能夠成行,我竟然興奮得夜不能寐。

  遠方的家,是我的老家,生我養我的地方。村莊裡幾十幢新舊不一的房屋依偎青山,一丘丘梯田層疊順著山勢彎彎曲曲,一條小河由北向南從村前流過,一切是那麼寧靜而安詳。這些年來,老家享受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家家出門水泥路,戶戶通了自來水,路燈照亮每一個角落,而且修建了居民休閑廣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家蝶變成美麗鄉村示范點,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三十年前,我背起行囊,跟隨著滾滾人流,跌跌撞撞湧進了城市。那是個衝動莽撞的年齡,沒有不捨,只有決絕,毅然選擇留在城市裡苦苦掙紮。這麼多年來,雖然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小天地,但已是滿身疲憊,滿身傷痕,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刻,我感覺自己是無根的浮萍,漂浮於城市的邊緣,總是情不自禁地思念故土,思念我的父母親。

  父母是勤勞的一代人,畢生為子女活著,為家而累著。盡管我們兒女工作穩定,有的還開闢出了一方事業的新天地,生活日漸豐裕,可他們難以割捨故土,依舊堅守在老家,耕種幾畝薄田,養著豬犬雞鴨鵝,過起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父母的選擇,自然遭到大家的反對。我們極力勸他們到城裡居住,他們卻始終無動於衷。直到三年前,實在乾不動了,纔不得不歇下來,將田地流轉,安度晚年。

  有人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已是七秩晉八的老人,尤其父親罹患頑疾,老病相催,身體每況愈下。母親也好不到哪裡去,帕金森癥折磨得老太太的右手顫抖不停,吃飯握筷都不能自持。我做夢都在牽掛父母,好想回家看看。陪伴從歲月深處過來的父母,既是責任也是孝道。自己身在異鄉,歸期卻總是飄飄渺渺,千千心結只在夢裡釋懷。即便每年一兩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我像一只候鳥,時間到了就要飛,從南飛往北,從北飛向南,飛越萬水千山,總想回到那個散發著泥土溫情的地方。

  因為回家少,每次待的時間又短,父母居然把我當成客人了。前些年,每每回到家,遇到父母在田地裡勞作,自己心急火燎趕去幫忙,他們卻找各種借口婉拒,不讓我插手,我無法容忍自己什麼事不做,卻眼睜睜看著父母忙碌的身影。

  每次回家,母親忙進忙出,拿出最好的食材,做我最愛吃的菜,父親拿出最好的酒,招待我這位遠方的『客人』。母親做飯,父親打下手,我坐在灶膛前添柴生火,陪父親和母親說說話,拉家長裡短,數兒女情長,談笑風生,一室生春,心中一股暖流如春波般蕩漾。

  每次回家,我都要到村前屋後去走一走,同左鄰右捨打個招呼,聽著淳朴的鄉音鄉情,心裡總會湧起莫名的溫馨和親切。

  我喜歡踽踽獨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聞著泥土和野花野草的芬芳,聽聽山林裡鳥兒的歌唱,看藍天白雲下田野裡豐收的景象,享受一番陽光溫柔的撫摸。有時候,我坐在河邊柳樹下,坐很久,看夕陽下遠山的那一抹餘暉,聽那蟬鳴高歌,凝視水中游來游去的魚兒和亂蹦的蝦。當然,還會注視河底圓圓的石子,蔥郁的水草和覓食的水鳥,沈醉在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裡不能自拔。

  每次返城,年邁的父母親堅持送到我村前的大路上。車子漸行漸遠,他們瘦弱的身影依舊久久佇立在那兒,把目光望斷。而我的離愁別緒彌漫心頭,一步三回頭,潮濕的心充滿迷茫,下一次相聚又在何時?我難以回答。

  走在人生的路上,我可以奔走四面八方,可回故鄉的路卻只有一條。我不改初心,只要我的父母在,我的祖先在,我的根就在,我回鄉的路就在。盡管回鄉的路坎坷艱難,我一定會砥礪前行。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