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根成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要,糧食安全之基,農民立身之本。受氣候、灌溉、土質等多種因素影響,蘭西縣有18.8萬畝鹽鹼地,其中輕度11.1萬畝、中度3.2萬畝、重度4.5萬畝。鹽鹼化耕地面積大、分布廣、地力差、產量低,嚴重制約了農民增產增收和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喚醒這片『沈睡』資源,讓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對穩定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2022年以來,蘭西縣農業農村局引進具有旱改旱鹽鹼地改造技術的豐之利肥業,並與東北農業大學土壤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進行多項改造鹽鹼地新技術試驗。針對輕度、中度、重度鹽鹼地,已經研究集成『四位一體』(增施有機質、施脫硫石膏、施專用肥、種植耐鹽作物)、采取『環保技術、生物技術』等多種改良技術模式,形成鹽鹼地綜合治理新措施。改良後的耕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地力顯著提昇,單產提高20%以上。特別是燎原鎮雙山村小廠子村東頭的大鹼包高鹽高鹼地改造取得顯著效果,使生命力極強的白楊樹都不能存活的不毛之地,歷史性地長出了綠油油玉米。百姓都誇『神奇』,鹽鹼地旱改旱技術正在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專利。
燎原鎮雙山村村民吳德峰改良鹽鹼地喜獲豐收。吳德峰告訴筆者,他家改良鹽鹼地33畝,種的玉米,畝產1500斤左右,和之前相比,產量增加了2倍,收入增加了不少。
荒廢的鹽鹼地現在變成了耕地。豐之利肥業廠長韓電波向筆者介紹,低度、中度鹽鹼地改良一般需1-2年,重度鹽鹼地改造需2-4年,施用的『好漢池』牌專用肥不僅抗鹽鹼,還具有異於其他肥料的抗土壤板結功效。
為了讓更多鹽鹼地煥發新生機,下一步,蘭西農林部門將積極整合、申報生態農業、土壤地力提昇等方面的項目,打造『土壤+項目+技術』的土壤地力高效能提昇發展新模式,力爭徹底破除制約該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昇的瓶頸,使鹽鹼地變成『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的高標准農田,為促進耕地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