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熙恩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少年時酷愛讀書,知識豐富,滿腹經綸。因此,也漸漸驕傲自負,有些飄飄然。一天,他展紙書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貼在門上:『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過往行人看了,有的誇獎,有的贊嘆,有的搖頭,有的不以為然。一天,一位白發老者登門,手拿一本小書,說是向他求教。東坡心想,連老翁都前來拜訪,說明自己學問已經不淺,心中甚是愜意。老者把小書遞過去,東坡迅速翻看了起來。不料,書上密密麻麻的字,他竟然連一個也不認識。剎那間,額頭上汗涔涔直下,手足無措,不知說什麼纔好。此時,他意識到,准是自己的那副對聯惹的禍,是自己有點狂妄自大了!想到這裡,他忙向老翁作揖致謝:『晚生一時性狂,不知天高地厚,感謝尊翁指教。』老翁走後,蘇東坡趕緊提筆重寫了一副對聯,把原來的對聯續了四個字,貼在門上:『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從此,蘇東坡閉門苦讀,廣聞博覽,終於在學問上獲得驚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被世人公認為中國的大文豪。
南宋儒學集大成者、理學家朱熹,一次去拜訪福州學者陳孔碩。陳的兒子陳?,當時纔11歲,便知道幫助父親奉茶待客,彬彬有禮。朱熹遂出一聯試之:『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陳?不假思索,脫口對出:『萬古陽烏,破煙雲而東出。』朱熹擊掌贊之:『出語不凡,前途無量!』
明朝翰林學士解縉,六七歲時就能吟詩作對。一次,曹尚書約解縉到府上相見,但約定對上對聯即開門。曹念上聯:『小犬無知嫌路窄。』解縉對道:『大鵬展翅恨天低。』曹又出一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對:『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曹尚書開門後,見解縉矮小的身體穿著綠衣裳,便戲謔道:『出水蛙兒穿綠襖。』解縉看到尚書穿著紅袍迎接他,便反譏道:『落湯蝦子著紅袍。』以上聯對都十分貼切,雖有些當仁不讓,仍得到曹尚書大加贊賞。
明朝張居正,少時便聰穎過人。嘉靖年間,一日,湖北巡撫顧璘視察江陵時,正趕上童子試。他看到張居正特別伶俐可愛,就叫來詢問了起來。聽說他能對句時,就許諾說:『你能對出我的下聯,我將以金帶相送。』張居正施禮道:『請老大人賜教。』顧璘親切地對張居正說:『雛鳳學飛,萬裡風雲從此始。』顧巡撫的出句有鼓勵鞭策張居正上進之意。張居正略加思索,高聲吟道:『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上下聯托物言志,對仗工整,不露斧鑿之痕。顧璘聽後,十分驚喜,連聲稱道:『人小志大。只要秉持居正,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梁。』說著,解下系在腰間的金帶贈給了張居正。
明代茶陵詩派開創者李東陽,4歲能寫徑尺大字,6歲就能對出工整的對子,有神童之譽。景泰年間,他被當做神童薦給朝廷。他的父親送他進宮時,由於個兒矮小,跨門檻時顯得很滑稽,皇帝見他那般費勁的樣子,笑嘻嘻地說了四個字的上聯,『神童是短』。小東陽喘著氣,脫口答對『天子門高』。皇帝覺得小小的孩子實在可愛,就把他抱過來,坐在自己的膝蓋上,皇帝見李東陽的父親於一旁站著,出了六個字的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東陽立刻對出下聯『嫂溺叔援,權也。』皇帝問他聯意。他說,嫂子掉到井裡,小叔伸手拉她,豈不是權宜之計麼。皇帝滿意地點點頭。
清代大學士紀昀,字曉嵐,小時候很聰明。9歲那年的一天中午,他在蘆葦塘邊玩耍,忽聞一陣悠揚的葦笛聲,不禁心裡癢癢,也想要吹葦笛。那人便提出要是他能對得上對子,就把笛子送給他。於是吟道:『葦稈織席席蓋葦。』聯語采用復字、頂針等手法,首尾同字,奇巧無比。紀曉嵐一聽,不慌不忙地續了下聯:『牛皮擰鞭鞭打牛』,那人不禁擊掌贊嘆,將自己的葦笛贈送給紀曉嵐。
清代纔子陳瑤少時聰穎過人,名聞鄉裡。一天,幾位客人在其家中納涼,其中一位客人欲試小陳瑤的纔學,便以手中紈扇為題出一上聯:『輕搖紈扇,清風透入人懷。』這時,陳瑤手持一瓷盤,見有月光反照其上,即應答出下聯:『高捧玉盤,明月飛來我手。』續句從容不凡,工整貼切,眾人聽後,皆擊掌稱贊。
這些名人少年時巧聯妙對的故事,給人智慧和啟示,令人津津樂道,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