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王添玉 特約記者 張叡格
這個春天,安達市昇平鎮板子房村的李大勇可真是忙起來了,找他改裝農機具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大家改裝農機具都是一個目的,為了玉米套種燕麥。
跟李大勇一樣忙的還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種植專家們,他們忙著到14個鄉鎮推廣這一模式;還有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教授,他們忙著解決提高燕麥裹包青貯制作質量的技術問題;還有農機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他們忙著研發輪式燕麥收獲機……
『我自己也要種150畝,這樣種有賬算。』李大勇是大家公認的農機『土專家』,從這個模式開始試驗他就跟著不斷改裝機械,了解這個模式的好處。
第一原種場的董大鵬今年要套種200畝。『原來的機械改一下就能用,去年市農業農村局試種時就是李大勇給改的播種機、打藥機和收割機,效果非常好。』
去年,安達市農業農村局提出了玉米『4090』通透栽培套種燕麥技術並進行了試種,在90厘米集條帶上先種燕麥,然後在40厘米播種帶上進行小行距玉米雙行免耕播種,實現玉米與燕麥共同生長。經專家實地測產,燕麥畝產890.33公斤,純利潤能達到300元以上;玉米畝產881.7公斤,產量與常規種植玉米產量相當。
『燕麥玉米套種模式的好處很多,首先是增產增收,托管主體與農民都有賬算,有利於土地規模化經營。其次是無形中增加了土地面積,「一地雙收」等於多了一倍土地。第三是有利於保護黑土地,這種模式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投入,減少了風蝕水蝕對土壤的侵害。』安達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喜剛介紹。
去年冬天,安達市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機廠家和相關技術人員,在去年燕麥玉米套種輪式收獲機械的基礎上,設計生產履帶式收獲機械,這種機械增加了收獲能力,提高了復雜環境效率,解決了雨季進地收獲難題,同時通過更換割臺解決了雨季收獲玉米青貯難題。
隨著難題一個個解決,農民實施套種的信心也足了:老虎崗鎮永和村周憲平種400畝,羊草鎮承平村潘英軍種150畝……今年,安達全市計劃推廣種植1000畝。
天氣越來越暖,董大鵬的『春耕圖』也越來越清晰。『我的地秋天都整完了,就等清明節前後著手先種燕麥。燕麥種完,等到4月下旬就開始種玉米。』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青貯飼料」,燕麥就是蛋白含量特別高的優質青貯飼料。我們安達是牛城,套種的燕麥完全可以就地消化。』楊喜剛一直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在去年試驗成功的基礎上,今年他們在市農技推廣中心試驗田還要進行幾個試驗:一是探索在當前?情下套種地塊的用肥量,同時適當增加『90』部分施肥,並跟蹤測產,以取得燕麥更高的產量;二是試種大麥套種玉米;三是試驗麥子燕麥復種;四是開展燕麥和燕麥的復種。通過以上試驗,探索在安達現有土地狀況下農戶增產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