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望奎:『黃麻子』長在一黑一紅兩片土地上

來源:綏化新聞網 2022-12-15 字體:

  董新英 特約記者 崔硯澤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望奎縣,龍薯聯社創新推行『北薯南種』、『北社南營』,一個『黃麻子』土豆,在黑龍江省望奎縣和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一黑一紅兩片土地上種植、收獲。南北互動,不斷結出碩果。

  一個品種錯時種在黑色和紅色兩片土地上

紅土地正在進行『冬播』

  幾場冬雪過後,望奎縣黑土地上覆蓋著白雪,盡顯靜謐。距離望奎縣城10公裡的火箭鎮龍薯聯社,眼下正在做馬鈴薯擴繁工作。

  『我們不貓冬,一套人馬兩個基地,這邊剛收完,就去那邊種地了。湛江的紅土地上剛剛完成播種。』說話間,望奎縣農技服務中心技術員黃麗芳走進了龍薯聯社三樓的馬鈴薯組培中心,研發負責人趙井玉正在給脫毒薯苗切斷擴繁。

  『麗芳姐,今年咱們聯社馬鈴薯原種都是咱們自己擴繁的,望奎25000畝黑土地的馬鈴薯今年早收官了,廣東那邊的8000畝紅土地馬鈴薯上個月也剛完成了冬播。』趙井玉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馬鈴薯品種自主研發也像研發芯片一樣。』每個季度,黃麗芳都會到龍薯聯社基地進行調研指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黃麗芳說:『種子的自主研發工作非常重要。』

  『聯社主打的黃麻子品種淀粉含量高,畝產能增加500公斤左右,車間內還培育大西洋、荷蘭十五等品種。』趙井玉口中說的『黃麻子』品種馬鈴薯起源於望奎,因早熟、高產、質佳,遠近聞名。

組培中心

  望奎縣委書記王頂介紹,『黃麻子』品種是望奎縣馬鈴薯的金字招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龍薯聯社加快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已經擁有佔地2000平方米組培中心和2000平方米種子精選切割車間,今年,在原有基礎上又新建了1棟25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聯社年可生產原原種425萬粒、原種1700噸、一級種薯21250噸,黑龍江望奎和廣東遂溪縣兩個基地共用這一品種,在實現基地自給自足的基礎上,不斷擴繁,夯實基地,同時注重引進和研發適用於本地種植的新品種,為馬鈴薯產業注入新動能。

  趙井玉介紹,明年聯社將加強與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的合作,共建馬鈴薯技術研發中心,引進和研發適於本地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

  兩個基地南北共話『增收』經驗

  『咱們在聯社會議室和老常視頻連線,我和他約好了,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看看他們眼下在忙啥?』黃麗芳說。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麗芳,我們也自學了報告,咱們把報告裡和農業農村相關的內容,重點學學,就知道明年咋乾了。』遠在幾千裡之外的龍薯聯社理事長常更國和社員們通過視頻分享著學習體會。

  常更國向記者介紹,每年10月中旬,望奎這邊馬鈴薯收獲完畢,他都帶著20餘名社員從望奎到遂溪,今年11月,遂溪縣的基地就開始了冬播。

  常更國和黃麗芳在手機屏幕之外算起了聯社的經濟賬:『今年年初,我們在遂溪縣種植的8000畝馬鈴薯,通過大農機規模種植和精心培育,畝產達到了2噸,訂單銷售賣出了1.2元/斤,每噸2400元,產值3800萬元。』

  據悉,從2014年開始,望奎縣結合湛江冬季土地『撂荒』和望奎農民和機械『冬閑』的實際,抓住兩地馬鈴薯在價格和上市時間的差異,在廣東省流轉土地,發展規模化種植。由最初的4000畝發展到如今的13000畝。

  從馬鈴薯到『稻稻薯』兩色土地的多種增收

  馬鈴薯不斷擴大望奎縣的『朋友圈』,給兩地農民都帶來了不錯的收入。據粗略統計,2015年以來,『北薯南種』先後帶動望奎縣內農民120多人到廣東種植,每年人均增收都在1.5萬元以上,最多的5~8萬元,同時每年都有1500餘名湛江當地農民參與用工獲得收入。

  『我比較早,從2015年就隨著聯社到廣東基地務工,冬春季節在南方每年能收入4萬元,還不耽誤北方家裡田地的種植。』望奎縣火箭鎮廂紅二村村民嚴永富說。

  王頂介紹,借勢『龍粵合作』的東風,馬鈴薯又為南北互動增加了新內容。廣東省粵良種業、望奎龍薯聯社組成聯合體,正式啟動省際合作『稻-稻-薯』高效農業創建與推廣試驗示范基地項目。『稻-稻-薯』種植模式,開啟了龍粵兩省對口合作發展農業的新篇章。

  一片土地,兩造水稻,一造馬鈴薯,傳統主糧與新主糧結合。『稻-稻-薯』是『北薯南種』的新探索,這一探索遵循農業生產規律,既充分利用土地又保護地力,同時增加效益。遂溪縣石塘村的『稻-稻-薯』高效生產示范基地共有760畝,一年實現畝產值9000元以上,畝利潤達到以往的10倍左右。遂溪洋青鎮500畝旱坡地上試種馬鈴薯,畝產高達5000斤,每畝收益2000多元。

  未來,望奎縣將繼續搶抓龍粵合作機遇,計劃用3—5年時間,逐步在雷州半島打造20個規模在500畝以上的旱坡地冬種馬鈴薯和『稻-稻-薯』高效生產示范基地,同時,聯合廣東粵良種業有限公司、百事公司、樂利事食品有限公司和當地農民合作社,打造『望遂』南北兩縣合作發展聯盟,在建強基地的同時,引進馬鈴薯加工企業,讓南北互動更頻繁,推動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劉申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