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肇東 棚室種植四季『進財』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4-07 字體:

  東北網綏化4月7日訊 ( 特約記者 霍永祥 ) 這幾天,肇東市肇東鎮展望村蔬菜種植戶董景玲忙著將移栽30多天、在溫室長大的芽蔥拔起來,去掉泥土、亂葉等雜質,准備送到菜店實現淨菜銷售。翠綠的蔥葉、挺拔的蔥白,特別引人喜愛,董景玲用芽蔥在日光溫室種出了『蔥』滿前景的幸福生活。『別看這一小捆芽蔥不起眼,「身價」十一二元錢,效益是露天大蔥的幾倍,特別搶手還供不應求。』董景玲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董景玲借助季節轉換的時機,巧打時間差,抓住開春溫室陽光足,室外剛開始逐層解凍的時機,把存儲的乾蔥栽進溫室,讓她提前享受到『秋收』的碩果。

  眼下,肇東市昌五鎮昌盛村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的蔬菜大棚裡也『春光無限』。一棟棟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在陽光下泛著層層銀色『漣漪』,棚內人影來回走動,他們正在為冷棚提高地面溫度,進行覆膜、蓋土,讓香瓜的生長贏在起跑線上。『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首批香瓜苗移栽,就是把育秧棚的香瓜苗移栽到冷棚內進行定植,這批香瓜大概在5月下旬上市銷售,每斤售價預計20多元錢。』園區負責人馬洪波信心滿滿地說,現在移栽的是訂單香瓜,新品種產量高、質量有保障。村民崔雙興忙個不停。冷棚內覆蓋地膜在有效提高土壤溫度的同時,也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待瓜苗正式移栽時,可以保證棚室內的潮濕度,易於瓜苗生長,相當於給幼嫩的瓜苗搭建一個『溫暖的家』。

  據了解,隨著園區積極推廣綠色生態種植方式,開展集約化、規模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技術廣泛運用,采取錯峰種植、分階段上市的銷售方式,香瓜種植大棚由去年的80棟增加到今年的120棟,用最好的技術種出『瓜樣』致富路。

  技術昇級、『慧』種地,讓肇東市五站鎮東安村蔬菜種植大戶孫忠仁瞄准控根技術快速培育秧苗,把『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快進育苗溫室去看看,我裡面有不少「寶貝」呢!』掀開厚厚的棉門簾,一股溫熱的氣流迎面撲來,滿滿當當的苗盤一一呈現在眼前,辣椒、茄子、豆角等品種蔬菜秧苗『齊聚一堂』青翠欲滴,充滿勃勃生機。『這些都是控根技術快速培育的秧苗,根系比常規育苗總根量能增加三四十倍,為幼苗發育和移栽後生長創造了優越條件。』東安村農民孫忠仁介紹:『有這麼多好政策,有新技術助力,比每年多收入三五萬元錢。』今年,孫忠仁種植12個棚,每個棚一畝地,准備在4月10日前把采用了控根技術快速培育的秧苗,分批次進棚栽到地裡,挑上『金扁擔』。

  據了解,通過控根快速育苗技術培育的秧苗不僅移栽成活率高,還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又有技術優勢。在滿足自身用苗的同時,孫忠仁還通過推廣集約化育苗技術、建設標准化育苗大棚等措施,為周邊鄉鎮的蔬菜種植戶提供各種秧苗,帶動更多村民規模化種植蔬菜。

  近年來,東安村依托地域、交通、人文等優勢,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走產業化、特色化發展道路,確保農產品由『種的好』持續向『賣得好』轉變,促進農民不斷增收致富。目前,東安村有溫室60棟、大棚300多棟,以種植高品質蔬菜為主,依托『合作社+訂單』的模式,供應哈市及周邊市場,實現了規模和效益雙提昇。

  近年來,肇東市圍繞特色蔬菜產業鏈,堅持有機、綠色、無公害發展方向,聚焦建鏈強鏈延鏈補鏈,加快推進蔬菜產業區域化布局,通過政策、技術、資金等措施,加快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並根據區域特色、作物品種結構和市場消費需求,充分利用時間差、季節差、品種結構差,形成了冬季以標准日光溫室生產為主,春秋以大小雙膜拱棚生產為補充的『周年生產、均衡供應』生產模式,既實現了差異化生產,錯峰上市,又最大化實現增收增效,更成為全省重要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目前,肇東市輪換種植棚室葉類、果類等蔬菜大棚發展到9825個、日光溫室發展到2310個,在保障『菜籃子』供應穩定的同時,新模式又帶來『一棚多收』,棚室經濟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