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10月19日訊(安鳳義 莊義彬 金林)慶安縣慶安鎮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把零碎分散的『巴掌地』,開發成集中聯片的『規模田』,利用這些地塊辦起12家企業,既讓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慶安鎮是鄰近縣城的大鎮,且河流多,窪地多,巴掌地塊也多,這些零碎分散地大多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有些農民想創辦企業,但由於土地緊張沒有被審批。這種狀況引起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一方面農戶想佔地辦企業,因沒土地卻辦不起來;另一方面又有大片土地卻又撂荒被擱置在那裡,這種矛盾必須得到解決。他們經過調查研究,拿出的辦法,就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把那些分散零碎的土地加以整合,由分到合改造成集中連片的規模地,騰出地塊引鳳入巢讓農戶創辦企業。這一決策得到農戶的點贊。
保安村村民陳亞彬早在三年前辦起鑫利達米業加工廠,日加工水稻210噸,產品銷路一直很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後來他想擴大生產規模,新上兩條自動生產線,需要新建車間庫房,但由於土地審批難,遲遲沒能如願。鎮領導出面在河套地裡做文章,原來這些地塊被5戶農戶改造成水稻田,不願騰地給企業。鎮領導反復給農戶做疏通工作,講清在河套裡種水稻既不合法,又時常遭受水害沒效益。如果騰出土地給企業,他們拉土護堤,建起廠房,企業擴大了規模,農戶還可分利,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5戶農戶很快騰出45畝地塊,企業在這些土地新建了車間,擴大了生產,日加工規模提高一倍。
集中連片開發涉及農戶利益,需要建立聯益機制,讓農戶有利潤分成。吉安村旱田地多,主要種植大豆,想在撂荒地上建豆制品加工廠,實現大豆就地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農戶佔用的地塊是一片窪地,在這片窪地上填土,改造成菜地,種些豆角、辣椒之類的蔬菜,村裡在征地時,這些農戶不自願。村裡采取菜地入股的形式,讓農戶按股分成,很快征收了130畝廢棄地,辦起了金盛豆制品加工廠,日處理1.5萬斤大豆,經濟效益好,入股農戶也鼓起了腰包。
興安村則采取讓農民到企業打工的形式征收閑散土地,這也激發了農戶騰地的積極性。這個村鄰近縣城,居民時常到處傾倒垃圾,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要建一個保潔廠處理垃圾,需要佔地65畝,涉及到十幾戶農戶的巴掌地,村裡給出的條件,為騰地農戶安排一人到廠裡當保潔員,每月可得千元以上的報酬。這樣很快征收到土地,後同縣環保局聯手,辦起安旭保潔公司,日處理垃圾120噸,美化了村容,推進了鄉村振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