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陳俊杉
一束鮮花擺放在烈士陵園的衣冠冢前,14年了,從綏化軍營的餃子鍋到烈士陵園的白菊束,齊飛和他的愛心傳遞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誠信戶外天下分隊,用腳步在城市地圖上踩出了一串溫暖的坐標。
2011年的建軍節,綏化軍營的食堂裡響起志願者們的歡聲笑語。30多個年輕人圍著案板?皮、調餡,齊飛站在最中間,額頭上滲著汗珠卻笑得燦爛。那天出鍋的餃子堆成小山,戰士們捧著熱乎的餃子直說『有家的味道』。誰也沒想到,這個臨時起意的慰問活動,會演變成一場跨越10餘年的堅守。此後每年八一建軍節、中秋節、元宵節,營區裡總會准時出現他們的身影。
齊飛輾轉聯系到幾位健在的老戰士,在社區活動室組織了一場特殊的故事會。故事會上,前排坐著五位抗美援朝老兵,後排是20多位青澀的學生志願者,老戰士顫抖著舉起殘缺的手掌,講述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如何用身體堵住槍眼時,在場的孩子們都紅了眼眶。『這些故事不能只躺在歷史書裡。』齊飛在活動總結裡寫道,『要讓孩子們親眼看看英雄的模樣。』
每年清明節,烈士陵園的松柏間總會飄蕩著稚嫩的宣誓聲。齊飛帶領著志願者和學生們擦拭墓碑、敬獻花圈,聽講解員講述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張樹忠老人走的那天,窗外的花正好開了。』齊飛翻著手機裡的相冊,照片裡的老人穿著志願軍軍裝,胸前掛滿勛章,笑得像個孩子。這些年,他們送走了張傳忠、張樹忠等老戰士,曾經熟悉的面孔一個個減少,但隊伍裡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七八個人,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十名志願者。
在盛和福源小區的長椅上,齊飛望著夕陽出神。14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這些足跡背後,是一個個溫暖的瞬間。『我就是想做個榜樣。』齊飛的話語朴素卻堅定,『等我們老了,這些孩子會接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