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要聞

紅色基因永相『綏』 『化』入血脈傳萬代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4-10 字體:

全媒體記者   廉紅

  綏化,中國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

  為什麼這裡大地豐收、沃土芬芳,糧食產量數年連增?為什麼這裡產業興旺、玉米發酵產業全國領先?為什麼這裡機聲悠揚,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汽車電子儀表制造企業、連續多年保持國內自主品牌銷量第一?

  因為這片黑土地浸潤著抗日英烈的鮮血,紅色基因和這裡的人們形影相『綏』,成為融『化』入後人血脈裡的精神密碼,迸發出永不磨滅的激情創造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近年來,我市通過挖掘整理紅色資源、打造精品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等一系列行動,全方位打造紅色基因傳承新陣地。

  修紅色『家譜』  紅色資源活起來

  我市是東北抗聯的主要游擊區,是抗聯西征的會師地,是中共北滿省委的駐地。抗聯名將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於天放、趙一曼等革命先驅,愛國將領馬佔山等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留下了光輝的歷史印記和寶貴的紅色資源。

  紅色資源是紅色基因的溯源、紅色精神的承載、紅色文化的源流。自2020年綏化市烈士紀念設施保護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相繼對綏化抗聯遺址、博物館、綏棱馬佔山羅圈甸子突圍紀念館、白馬石抗聯遺址、海倫雷炎紀念館、望奎林楓故居紀念館等各類紀念場所和全市各級烈士陵園進行統一管理,將這些紅色紀念地作為紅色基因的『家譜』,推動全市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整修,有效提昇烈士紀念設施管護質量,為社會各界提供緬懷英雄烈士、學習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服務陣地,讓紅色資源『動』起來、『亮』起來,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活教材。

  『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長虹,氣節像松柏……』每年清明節,綏化市區的中小學生、共青團員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都會來到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墓。每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全市黨政軍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同祭奠先烈英靈,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大貢獻、付出巨大犧牲的人民英雄、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還有許多年輕人選擇在新婚或孩子生日當天向英烈紀念碑獻花,表達崇敬的心情,感恩英烈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下去,將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

  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革命老區之一,被國家認定的老區縣6個、老區鄉鎮55個、老區村185個,紅色資源豐富深厚。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全市各地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搶救性挖掘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挖掘紅色資源,摸清紅色資源底數,加強紅色資源科學保護,對采集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打造精品展陳。從2021年底開始,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市縣兩級進行紅色史料征集,采集參戰人員及功勛軍人的手印、照片及基本信息,同時對他們進行搶救性采訪,整理他們的故事,將其中優秀的事跡收錄進《黑土壯歌》等綏化紅色系列書籍中。挖掘其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打造出一條綏化抗聯路,通過體驗式教學,讓黨員乾部進入到歷史情景中去,深入了解抗聯歷史,使東北抗聯精神入腦、入心、入行。各地、各部門的黨員乾部在黨日活動中,沿著當年抗聯戰士在綏化的戰斗軌跡進行『重走抗聯路』活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體驗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提振精神鼓乾勁,堅定信心啟新程。

  目前,我市以紅色資源為引擎,與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和生態文化相結合,促進了當地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

  建紅色基地   弘揚紅色精神

  近年來,我市多方面爭取資金,積極謀劃建設各類紅色工程項目。2019年綏化市英烈紀念園陸續開展硬件設施改擴建工程,移址並新建了一座高20.19米的『綏化市英烈紀念碑』,擴建了烈士紀念廣場,紀念園經二期改建後修整了烈士墓,同時新增園林綠化、偉人雕塑像、退役裝備展示區等。紀念園內一條甬道兩旁鑲著紅框的玻璃牆上,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采集並篩選出的325份老兵手印制作成紅色手印牆,在綏化英烈紀念園展出,還利用媒體加大參戰功勛老兵事跡的宣傳工作,弘揚紅色精神。位於紀念園內的綏化市烈士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展陳豐富,已經完成並對外開放,紀念館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成東北抗聯精神宣傳基地。目前,綏化市英烈紀念園已成為重要褒揚紀念活動場所,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是紅色旅游景點的又一『打卡地』。

  綏化市英烈紀念園廣場上立有兩尊烈士雕像,特別引人注目。安寶祥烈士是明水縣團結公社新發大隊人,在抗美援越的戰斗中身負重傷,經過兩個多月的搶救,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光榮犧牲,犧牲後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根據烈士遺屬的願望,烈士骨灰由明水殯儀館遷至綏化市烈士陵園,2019年清明節前夕,綏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主持舉行了抗美援越烈士安寶祥安葬儀式,犧牲了52年的英雄入土為安,烈士家屬和生前戰友感動得熱淚盈眶。

  綏化著名抗美援朝烈士孫殿金因入伍時18歲,犧牲時只有23歲,沒有留下後人,經多方尋找未果,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最終在2019年清明節期間派人在墓碑前等候,終於等到了前來祭掃的孫殿金烈士侄子,隨即展開走訪,看望孫殿金92歲的嫂子,挖出來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家史,經過比對孫殿金哥哥的照片,以及烈士嫂子的描述,一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2023年,我市謀劃利用原有資產,用舊樓改造的方式推進光榮院選址改擴建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光榮院選址改擴建項目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方式與聯通公司、浪潮集團合作,借助其大數據、雲平臺和AI技術等,為光榮院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先進的醫療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切實履行優撫責任的同時達到惠軍、惠民的目的。

  2024年,綏化新時代雙擁共建基地完工開放,旨在突出『傳承歷史、宣揚精神、教育後人』的政治功能。3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課,綏化市第一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們選擇在綏化市雙擁主題文化館接受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在『烽火硝煙照紅星』『心手相連傳火炬』等展板前,師生們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綏化籍英雄人物,回望紅色歷史,感黨恩,堅定跟黨走,做新時代紅色精神的傳承人。

  講紅色故事   唱響紅色贊歌

  凝視這一行行文字,我依稀看到投筆從戎的革命家林楓33歲時專程赴延安向毛主席匯報抗戰形勢,英雄張錫武指天發誓『寧願戰死,絕不屈服小鬼子!』冷萬忠在生命最後一息遞交入黨申請書;品讀這一頁頁書稿,仿佛聽到抗聯戰士在林海雪原高歌『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團結起奪回我河山!』。我看見『最可愛的人』馬玉祥衝進火海勇救朝鮮小孩,麻扶搖出征前用歌聲為志願軍壯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這些英雄人物帶給綏化無上的榮耀,我們永遠銘記在心,並講述給更多的人聽。2019年的6月13日,《黑土軍魂》首發儀式上,與會退役軍人們激動地表示。

  我市相繼組織編印了《黑土軍魂》《黑土壯歌》系列書籍,《黑土軍魂》匯編了49位在綏化出生、在綏化犧牲、在綏化戰斗過的英雄人物事跡,書中的雷炎、韓家麟、張錫武等抗日烈士被國家納入《中國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黑土壯歌》翔實記錄了綏化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輝煌歷程,講述了發生在綏化的抗戰歷史,賡續紅色血脈、傳承抗聯精神,為英雄立傳、為歲月銘刻、為史實放歌。目前這兩本書籍共被全國數十家紅色紀念館收藏。

  『我們不能讓時間風化記憶,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士濤經常奔走在機關學校、企業學校、鄉村社區等地,做『賡續紅色血脈唱響黑土壯歌』專題講座,將紅色故事傳播得更遠。

  每年夏秋,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都會邀請參戰老兵,用講故事的方式在英烈紀念園內不定期為群眾開展國防及愛國主義教育,用大眾傳播的途徑弘揚紅色精神。

  市英烈紀念館招聘專職紅色講解員,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講述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重現一幕幕壯烈的歷史,幫助群眾了解史實,認識更多綏化本地的革命英雄。2023年,我市兩名紅色故事講解員通過選拔,成為首批黑龍江省英雄烈士事跡巡回宣講團成員,為講好紅色故事注入綏化力量。

  『我的誓言從不輕說,請你相信我,我要一直陪著你,親愛的老兵,入伍那天媽媽送你扛槍守邊防,榮轉這日我來迎你同心建家鄉……』《永遠手握手——退役軍人之歌》這首歌在我市退役軍人群體中廣為傳唱,並感動了無數退役軍人。歌曲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後被黑龍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確定為黑龍江省『橄欖綠』志願者服務隊隊歌。

  『感謝你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這些烈士的後代和人民群眾記住他們。』我市舉全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之力,經過多種形式、多個渠道收集整理、逐一核對資料,全市2316名抗美援朝烈士信息,最終將381名烈士的名字,補刻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牆上,讓英烈安魂。

  今年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市隆重推出80集抗戰系列短片《黑土壯歌》深情講述綏化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史。這不僅是歷史的追溯,更是永續傳承的紅色基因。

  黑土厚重,英烈不朽。我市擁有厚重的紅色基因底色與積淀,將繼續打造紅色基因傳承新陣地,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賡續紅色血脈,讓下一代銘記昨天,不忘過去,培養一代代合格的紅色傳人,讓紅色江山萬古長青。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