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2月27日訊 ( 姜仁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 ) 數字技術農民聽著覺得神秘,但實際操作起來也挺簡單。慶安縣慶安鎮慶強村在大棚育秧中引導農民采用數字技術就充分驗證了這點。自動播種機只要操作手按下手機播種程序,機器便如打印般將種子精准嵌入苗盤,而且每個格內僅有一粒種子,深淺完全一致。這臺新裝備,每天能播種50萬株蔬菜種子,抵得上10個老農工的作量,真正實現了『關鍵變量』。這個村從2023年開始已持續使用數字播種機,目前已發展10多個種植大戶,春耕生產從『靠天吃飯』邁向了『知天而作』,使得每粒種子賦予智慧能量。
慶強村是蔬菜種植專業村,生產的蔬菜主要供給縣城居民,菜民懂得蔬菜上市最講究的就是『早迎春』,這就種植需要抓住『黃金期』。但是『春日鮮葉』難求。由於冬季長期處於低溫,即便進入初春仍舊春寒料峭,晝夜溫差大。過去完全靠人工育苗栽培,溫度掌握不准,速度也極慢,喪失了黃金種植期,難以種到『腰窩上』。特別是村裡引進一批高品質的蔬菜,對氣候、溫度、濕度等條件要求嚴苟,成為寒地栽培的最大技術難題。農戶曾采用大棚內鋪設遮陽板、增設多層保溫膜等措施,既投入多,還不奏效。後來,村裡動員蔬菜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購置數字播種機、智能控制器、現代育種車間等先進農機和設備,但菜農對那些數字技術和設備不認可,遲遲沒有推開。後來村黨支部書記魏立輝培養了張長德這個典型作示范。老張是村裡蔬菜種植大戶,承包了12畝耕地建起溫棚8棟,一到育苗時就犯難,有僱工也是忙不過來,這纔購買了數字播種機,這機器設置多個傳感器,能夠檢測氣溫變化趨勢,准確判定土壤養分和?情構成,從而實現了物聯網監測、大數據分析、智能化運行,下種准確無誤,深淺一致,整齊如一,機具在秧盤地裡穿梭行走,速度極快,農民看了現場,信服得五體投地。這種可觸可感可見的實踐,使農民親身感受到數字化就是『自主化』『自動化』,農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要自覺接受數字技術,實現智能增產。
當年農民紛紛購買數字化自動播種機,很快購進十幾臺。並且安裝了北斗導航設備,全面實現了自動作業。農民興奮地說:『這種播種機生發的科技有些是農民看得見的,有些是農民看不見的,通過數字監控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不用再操作算計,只點鼠標敲鍵盤就中,手裡怎麼指揮,農機就怎麼乾,絲毫不走樣。』如今慶強村的春耕生產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提前半個月開始下種育苗,而且育出的苗根粗苗壯,農民樂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