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成為城鄉融合的典范
慶安鎮通過要素雙向流動嫁接實現雙贏
東北網綏化2月20日訊 ( 姜仁彬 莊義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 ) 城中村是鄉村振興和縣城擴容的新產物,如何走好兩者深度融合這條路?慶安縣慶安鎮堅定構建功能互補,要素互通,產業互促的新型城村關系,力避單出頭兩層皮弊端,保障了鄉村為縣城擴容提供支橕,縣城又為鄉村反哺新液,從而實現改革成果雙向釋放,地域資源雙向優化,譜寫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縣城郊區的繁榮、富強、樂業、奮斗四個村,原是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業村,在機構改革中規劃到慶安鎮管理,真正成為城中村。雖然組織上劃歸了,但沒有形成實質上的融合。副縣長、鎮黨委書記徐昆棟感到,城中村的出現,並不是資源簡單的平移,而是深度的綁定,需要通過全面改革,既要充分發揮縣城引擎作用,又要激發鄉村底盤效能,全力消除要素流動避壘,促進城鄉村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並通過建立實體措施,確保發展成果普惠共享,城鄉共榮共生,纔能真正實現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
這種思考很快付諸實踐,並且首先在蔬菜種植、品種更新、科技投入、電商銷售等走出了全新路子。過去這些村的蔬菜種植僅停留在溫棚搶早、花樣搶新、銷售搶快上,沒有多少科技含量,品質也不優化,因此蔬菜時常滯銷,賣不出好價。城中村出現以後,他們把科技創新全力投入到蔬菜種植上,形成『縣城研發+村中轉化』的模式,突破傳統互相封閉的狀態,使縣城技術接受者轉變為創新參與者,也建立起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開發形成了農業智慧監管平臺,將蔬菜大棚、農戶種植、批發市場、銷售門店全部納入數字監管。這種將資源研發、育種實驗在縣城,而技術轉換、先進栽培的實現在村裡,閉環模式促進了創新要素的流動嫁接,使得鄉村成為縣城產業鏈條的延伸,推動了城鄉實體協同發展。
隨著農民工到縣城打工,小學生到縣城就讀,陪讀戶也迅速擴張,縣城的租房費用上漲。而村中農戶的院落,房屋卻佔有大量房地產資源。面對此情,鎮政府在改造城中村住房時,不是簡單的大拆大建,而是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昇、拆整結合的方式,力求城中村改造成經濟開發與居民安居形成良性互動,很快新建起住宅樓區、院落小區,增加了公共服務項目,完善了配套措施,既全方位改善了居民環境,又降低了商品房租借費用。這種更新民生溫度的做法受到群眾的廣泛點贊。
要使城中村在城鄉融合中實現良性運行,關鍵在於產業支橕,核心在於富民增收,只有產業紮根、就業穩定、收益共享,城鄉纔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持續向好。過去四個城中村雖然借助地緣優勢建起一些小微企業、商業門店,但多是單打獨闖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十分不穩定。鎮政府對此采取兩方面策略,一方面通過技改補貼、訂單對接、數字賦能等綜合措施,對這些小微企業和家庭作坊,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他們釋放微觀活力;另一方面則通過捆綁發展、集群發展等方式,建立起市場信息共享、產品銷售共通、產業發展共促的集團新型關系。他們對城中村人口密集、暖棚集中、作坊成群的新建小區提供技術入戶技術,開發新項目,建立聯營實體,實施按股分紅。這種利益聯結機制真正做到惠及農民形成產業振興,縣城富裕的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