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打造『北林香米』區域品牌實踐探索之一
特約記者 蔣寶棟 全媒體記者 廉紅 王宏妍 陳驍

編者按:
北林區深入實施國家優質糧食工程,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著力優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依托『中國寒地香米之鄉』,傾力打造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的『北林香米』這一區域品牌,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本報派記者深入北林香米主產區,采寫了香米稻種研育、種植加工銷售、品牌創建,以及當地黨委政府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的實踐,讓『中國飯碗』裝滿更多優質糧,讓北林香米為『中國糧食』成色更足增輝添彩系列報道。今天刊發第一篇——
寒地有香米,源淵在北林。24年前一粒香稻種的問世,拉開了中國寒地香米飄香的帷幕。
香米是一種具有特殊芳香的優質稻種,顆粒晶瑩,透明如玉,營養豐富。史料記載,我國西漢時期已有香米種植,唐代武則天時期香米被列為貢米。如今,香米仍備受人們喜愛。
在今年的第二十三屆哈洽會上,北林香米再受熱捧,大獲盛贊。『北林香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繼中國糧食協會正式授予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中國寒地香米之鄉』殊榮後,又實現了區域綠色農產品地標品牌零的突破。
寒地北林香米如何能在眾多的國際國內香米品牌中爭『香』媲美獲得更多人的青睞?其比較優勢何在?讓我們走進北林,探尋寒地香米源。
盛夏,走進北林區河夾芯子水田種植示范區,放眼望去,滿目綠稻仿佛綠色的海洋,蒼穹之下,雲映稻田,微風輕拂,碧波蕩漾,不時送來陣陣清新的稻香。
在興和朝鮮族鄉稻作文化館,記者看到三人鍬、木臼等水稻耕作工具。講解員介紹,朝鮮族是東北地區最早進行水稻種植的民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朝鮮族鄉農民千裡迢迢來到諾敏河畔定居,他們用黃牛開墾荒地,築壩引水,在北林開始種植水稻,並輻射周邊市縣和鄉鎮,世事變遷,歲月更迭,水稻種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家三代在這嘎兒種香稻,都是呼蘭河水自流灌,土質特別肥沃,是草炭土,對生產綠色有機米特別有好處,生產出來的米口感特別好,大米味道格外香。』雙河鎮楊樹村54歲的村民丁會利這樣說。嘉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品控部體系專員蘇金雪按著聞、熱品、涼嘗等步驟試吃麒香苗稻香2號時記錄的是:聞起來清香,口感軟糯香甜,涼了吃不僅不回生,還依舊香甜。
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產好米的基石。北林區位於松嫩平原腹地,處於寒地黑土核心區域,耕地土壤90%以上為營養豐富的黑土、黑鈣土、草炭土。北林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4℃,積溫2580℃,日照時數2766小時,無霜期129天左右,降水550毫米,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利於產出食味高、口感好的大米。呼蘭河、諾敏河、克音河、泥河、泥爾根河、津河等6條大小河流貫穿全境,號稱『六河九岸』。優良的生態條件,是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理想之地。
北林區雙河鎮西南村黑龍江正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內,鴨子全天放入稻田,利用鴨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利用鴨在稻田的活動刺激水稻分?,達到中耕增氧的效果,同時,鴨糞成為高效有機肥料。『地力肥,比上化肥的地力還好』。總經理任秀波說。
2015年度-2017年度,北林區作為國家實施黑土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承擔國家農、財兩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連續在10萬畝項目區耕地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工作,主要進行有機肥施用、秸稈粉碎翻壓或旋地打漿還田、米豆輪作、加大土肥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等工作,以達到項目預期的三年目標。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連文介紹,經過黑土保護項目三年的整地、施有機肥、輪作等措施,項目區耕地地力等級提高了0.54個等級。此後,北林區一直堅持黑土地保護性耕種,確保香米生態環境友好。
種子是農業的芯,良種是北林香米『常』香的基礎。一粒古老的稻種跨越數千年,在育種專家的手中被馴化,演變出萬般模樣,而寒地香稻的研育成功經歷了15年。
『我就不信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寒地黑土長不出優質香稻!』1984年,從雙河鎮中學教師崗位退休的苗永增,聽說泰國、日本香米的價格是普通大米的4~5倍,於是萌生了寒地香稻育種夢。他每天在試驗田裡起早貪黑、做好記錄、查閱資料、測溫度,進行稻種間的雜交等,工作非常繁瑣辛苦。歷經風雨,好種育成。1999年,他首創育成了黑龍江省第1個香稻品種——『綏粳4號』獲得省定推廣。『綏粳4號』的問世,奠定了北林香米寒地香米始祖的地位,填補了世界高緯度沒有香米的空白並成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香粳稻品種。
苗永增的二兒子、苗氏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苗錫寧說:『一個水稻品種的研育至少要10多年的時間,過程很艱難,配雜交組合時,從源頭上用抗性、米質和生長性狀俱佳的做組合,要在它們分離變異的成百上千樣後代中優中選優。』
苗錫寧介紹,綏粳4號是一個組合雜交育成的香稻品種,研育過程,非常艱辛。苗永增將從湖南蓮源地區水稻所引進的秈稻類型的早熟香稻品種蓮香1號作為母本和原合江水稻所袁隆平雜交水稻課題組的秈稻與粳稻之間的一個恢復系作為父本,雜交成功有香味的雜交的親本作為母本,采用本地的品種合江14與陝西的黑稻雜交成功的一個雜交株作為父本再次組合培育,歷時15年的組合雜交,無數次試驗,培育成功集黑稻之營養、糯稻之口感、本地稻之抗性和適應性於一體的優質香稻品種,具有香味特色、米質優、粒型長、抗逆性強、產量好、適種區域廣的香粳稻品種。
作為北林香米母本品種稻的『綏粳4號』,以其集香稻之天然香味、糯稻之上乘口感、黑稻之豐富營養、本地粳稻之優良抗性於一體,開拓出了在高緯度地帶、寒地黑土區域育成香粳稻品種的創舉。繼綏粳4號後,20多年來,省內各科研單位及我區各個制種企業,以綏粳4號為親本,相繼育成了綏粳18、苗稻2號、稻花香2號等近百個香稻品種,構成了一個承前繼後、引領未來的香稻品種大家族,育種基地發展到15萬畝以上,在北林區及全省二三積溫帶推廣種植香稻系列品種面積達1800萬畝以上。
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中國飯碗』裝『優質好糧』,源自北林有志氣、有『芯』願。綏粳4號成為黑龍江省香稻品種系列源頭性的種質資源,省內各院校、科研單位及民營科研所、種業公司等紛紛以綏粳4號為親本,相繼又育成了諸多各具特性的香稻新品種,形成了香稻品種的大家族。這個香味,給黑龍江的大米平添了一個鮮明的特色,增加了賣點,提高了大米的價格,為全省稻作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苗永增親手培育出經國家審定的香稻品種5個,樹立了這位矢志不渝、傾注畢生心血研育寒地香稻品種的老人在育種界的地位,被譽為中國『寒地香稻之父』。
興和朝鮮族鄉的稻田旁,黑龍江秋慧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車載大屏幕上,清晰地鎖定成蟲、幼蟲和蟲卵所在的區域,精准地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還可以根據作物的長勢,進行精准變量施肥,這是當地今年新應用的多光譜和熱成像技術。隨著一臺臺無人機的起飛作業,連接的大屏幕上就可以判斷出無人機作業的參數,進行數字化的監管。『通過現代化農業技術應用,大大提昇了工作效率,有力保障了農作物健壯生長,在源頭上提昇了「北林香米」品質。』總監劉秀峰介紹。
有力的措施保障是北林香米品質的『護身符』。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連文說,作為國家級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和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北林區專注於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良人,全面推行標准化生產技術,重點推廣水稻智能催芽、旱育稀植、生物防控和節水灌溉技術,以及數字農業,為『北林香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該區以發展科技農業、質量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為主攻,大面積『香米』系列口感好、食味值高在83以上的長粒香優質品種,全區種植面積達到了100%。全區已打造了3個高標准水稻科技園區,國家級區域性水稻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發展到17萬畝,建設了嘉禾、正大、稻米香、盛昌、嘉香米業等5個水田數字化示范基地。全區綠色食品水稻面積發展到50萬畝,嘉禾、正大米業綠色定制面積發展到5200畝。全區38家綠色食品企業全部與國家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實現銜接。
我們欣喜地看到,多年來,北林區傾力打造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的北林香米,在全國各大展會上力拔頭籌,屢獲大獎,『香』飄大江南北。
一方肥沃黑土地,溫床般孕育著北林香米。
一顆絕世香稻種,播灑豐收豐產『芯』願。
『六良』築起『新動能』,為北林香米保駕護航、提質增效。
走在田埂上,北林香米味飄香,沁人心脾,農人們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讓『中國飯碗』裝的『綏化好糧』更多更滿,成色更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