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財源 特約記者 蔣寶棟 全媒體記者 宋博文
十月,北林的大地稻谷飄香,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
今年,北林區綠色食品面積穩定發展到190萬畝以上,『兩品一標』認證100個以上,這標志著北林綠色農業發展已邁上新的臺階。
減化肥增產量
『別看這小小的建議卡不起眼,現在有了它心裡可有底了!』提起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連崗鄉農戶夏榮軍贊不絕口。他回憶道,在過去沒有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的時候,看到誰家那片地收成好,很多人都會跟風使用,甚至有一些人不管種什麼都會用這種化肥,不僅一些土地出現減產的情況,還對黑土地造成了污染。
要想杜絕過量施肥的現象就要准確了解農作物需要什麼元素,使用測土配方施肥可以有針對性地補充農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就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這樣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還滿足了農作物的生長需要,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的目的。今年,北林共發放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8000份,根據土測值為農民科學配方施肥,有效減少了化肥用量3-5%。
北林區還在西長發、新華、雙河等地建立了19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使用有機肥、生物肥等不同的配方進行示范種植,讓農戶認識到無機肥與有機肥、生物肥配合使用時一樣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而且還有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減少對土地的污染,達到化肥減量增效的效果。
減農藥增環保
在連崗鄉高興村,一名植保監測員正忙綠地查看水稻、玉米、大豆等各類農作物,根據它們根、葉、穗的長勢進行植保監測,如發現問題會及時進行反饋。和他一樣的植保監測員全區共有110名,他們通過培訓嫻熟掌握了各類農作物的植保知識,並定期到田間地頭進行植保監測,能夠有效預測到農作物的病蟲草害情況。
太平川鎮的一片玉米地裡,一臺AIM物聯網蟲情性誘測報系統正在運行著,它是運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結合昆蟲性信息素技術形成的一套物聯網系統,對田間蟲害情況進行實時反饋,通過害蟲發生的數據及田間各氣象條件因子的數據,反應作物植保需求,為害蟲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做到早知道早防治及准確了解而采取全面施措。
通過系統調查及田間普查相結合的方法,准確掌握農作物病蟲草情動態,可使農戶根據動態精准防控病蟲草害,避免使用『太平藥』。同時,發揮無人機航化作業噴施農藥霧化好、吸收好,農藥利用率高的優勢,在全區建立140個無人機服務站,對水稻進行飛機航化服務業噴施農藥,達到了省藥、省時、省水的『一噴三省』效果,可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10%。
減污染增綠色
綠色農業就是要把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纔能產出綠色產品。在保護環境、保護黑土地上,北林區建立了『政府主導、鄉鎮參與、財政支持、專業機構處置』的廢舊地膜回收處理體系,有效減免了地膜對土地的污染。在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上,建立了農藥包裝廢棄物鄉村回收網,回收後通過執法局轉運到市綠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上,北林區先後出臺了《綏化市北林區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治理專項規劃》和《綏化市北林區綏勝乾溝畜禽養殖糞污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據悉,上半年全區共產生畜禽糞污102萬噸,其中在西長發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已收集乾糞2萬噸,今秋明春將生產苗床底肥1萬噸;結合北林區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在西長發鎮、綏勝鎮、東津鎮、津河鎮、東富鎮、張維鎮等鄉鎮共堆漚糞肥15萬噸;蔬菜棚室已使用糞肥5萬噸;剩餘80萬噸糞污堆放在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和公益性處理點及簡易型處理點,留待秋後還田。
污染少了,綠色多了,自然有利於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北林區將繼續圍繞發展農牧結合型、種養循環型生態農業,推廣鴨稻、漁稻、蟹稻生態種植,加快農業物聯網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增加綠色食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給越來越多的北林優質農產品貼上綠色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