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特約記者 張叡格
2月7日,正月初七。窗外天寒地凍,屋裡熱火朝天,拿面、放餡兒、攥實、團圓兒,高麗萍正有說有笑地和姐妹們包著豆包。
在安達市古大湖鎮民生村,『豆包七姐妹』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我們小時候,每到冬天,家家都淘米包豆包凍上,現在時代進步了,這種傳統手藝咱們不能丟。』提起兒時,高麗萍感慨萬分。現在基本都是機械化包豆包,漸漸失去了兒時的味道,高麗萍覺得傳統手藝不能丟,想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黏豆包宣傳出去。『而且我覺得靠勞動致富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農村婦女也要積極參與進來。』
說乾就乾,高麗萍把這事和姐姐、嫂子等其他六八們商量了一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就這樣,帶著初心與夢想,七姐妹正式開啟了她們的創業路。
為了保證黏豆包的口感,七姐妹都是用溫水淘米、火炕發酵、大鍋?餡,整個准備過程就需要3天。過程雖繁瑣漫長,但這樣做出來的豆包色澤圓潤透亮,口感黏糯甜香,原材料玉米查、紅芸豆等也大多是自家地裡產的,不僅品質綠色天然,更節約了成本。
為了帶領姐妹們致富,40歲的高麗萍開始研究直播帶貨,起初由於粉絲量少,關注度低,效果並不理想,但是她沒有放棄,重新調整銷售思路,想到了邊包邊賣的方式,把整個生產過程通過直播展現,沒想到這個方法真的有效,粉絲量倍增,豆包的銷量也越來越好。
『現在一場直播能賣出100多斤呢!』不僅周邊地區銷量增加,北京、山東、江浙等外省地區也銷售火爆。高麗萍趁熱打鐵,申請注冊了『粘香遇』商標,去年10月到現在,短短3個月時間,包豆包就創造了5萬多元的收益。
看到小豆包越賣越紅火,村民張鳳蓮也活了心思,加入到豆包姐妹行列:『我們以前在家就是待著,沒啥事走東家串西家的,現在高麗萍帶領我們致富,在家包豆包挺好,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呢!』
小小豆包成為民生村婦女發家致富的『金疙瘩』,也蒸出了她們生活的新希望。『粘香遇』品牌有了『車間』,產業鏈條也逐漸延伸,現在已經建起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冷庫,逐漸走向規模化。高麗萍她們在用工方面優先錄用的都是村裡的有務工需要困難群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更多人共同致富。高麗萍說,接下來,她們要利用寒地黑土的優質資源將東北酸菜、乾菜、黏玉米等家鄉特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農戶』的模式,標准化生產,並通過網絡直播等各種渠道將家鄉的美食宣傳出去,盡最大的努力,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