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10月22日訊(特約記者 霍永祥)金秋十月,金燦燦的玉米棒堆滿了肇東市昌五鎮二街村劉剛的場院,豐收喜悅洋溢在他幸福的笑臉上。『今年糧食又大豐收了!玉米棒大籽粒飽滿,畝產一千七八百斤,是穩穩妥妥的,現在哪有比豐收更快樂的事啊!』說起科學種地,免耕播種技術,劉剛這個全國種糧大戶開心不已,向記者『炫耀』著,他通過秸稈還田深翻深松、土壤改良培肥等,按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要求,持續提昇玉米產量降本增效的能力,從以前會種地到如今『慧』種地,實現這邊『豐』景獨好。
『你瞧瞧,今年的玉米棒子長、顆粒大,這幾十堆晾曬的玉米估計有1000多萬斤。』現年54歲的劉剛是昌五鎮二街村農民,也是劉剛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他四方大臉,透著精明能乾,說話乾脆利落。『我們農民種糧種得好,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近些年來,施肥、噴藥、澆水等農業新技術和新型機械的推廣應用,更讓我們農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劉剛在種地『刨』金的同時,也敏銳地『嗅』到了農業發展趨勢,他在結合自身實踐科學種田的同時,先後試驗推廣多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大壟雙行、玉米免耕、秸稈還田、玉米輪作、間種矮棵作物等方法提高產量,用『小四輪』種出了大農業。『你看看,這裡土壤松軟不板結,這都是秸稈還田的好處,能夠提高土壤的有機含量,改善土壤保濕性,減少養分損失,不僅省去耕地起壟費用,還能滿足玉米生長需要,對黑土層保護效果明顯。』劉剛指著腳下的黑土地信心滿滿地說。
眼下玉米已經進入收割時節,在海城鎮長井村任家屯,一場豐收『大戲』進入高潮,八九臺收割機在金黃的玉米田裡縱橫穿梭,將3000畝『豐收在望』玉米變成『顆粒滿倉』。為加快秋收生產進度,肇東市海城鎮采取搶前抓早、科學調度,提早謀劃秋收等舉措,加強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服務組織的協調調度,通過『一條龍作業』等服務方式,確保大田玉米顆粒歸倉。王艷民是海城鎮長井村農民,今年種植玉米160畝,由於良種配良方,田間管理措施得當,全面推進機械化作業,既節省了作業成本,又提高了玉米產量,讓他收成非常喜人。『今年趕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每畝能達到1700多斤,好的收成有了,希望能賣個好價錢。』農民王艷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據了解,海城鎮今年種植玉米共11.5萬畝,目前已經進入收割期,采用機械化配合人工的方式,預計10月底全鎮大田玉米秋收工作將全部結束。目前,肇東市玉米種植戶正在抓住晴好天氣,人機配合收獲秋糧,做到精收細收,確保顆粒歸倉,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邊玉米收獲熱火朝天,那邊展示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效果有序開展,組織百餘名種糧大戶、合作社代表參加了田間觀摩活動。在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肇東市黎明鎮示范基地,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省玉米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崗位專家錢春榮為現場農民講解了玉米『一翻兩免』秸稈全量還田輪耕技術和玉米秸稈輕簡化還田技術。錢春榮介紹:『條帶耕作技術是將秸稈粉碎後覆蓋還田,播種時采取條帶耕作,苗帶裸露提高了地溫和播種質量,保障苗齊苗壯。秸稈覆蓋地表,減少土壤水分散失,與裸地相比,土壤含水量提高5?10個百分點,保?效果顯著;此外,與裸地相比,秸稈覆蓋下的輸沙量可以減少90.3%?99.4%,能有效遏制風蝕;秸稈覆蓋田間徑流形成時間晚、水蝕損失量少,增強了土壤的抗水蝕能力。據了解,玉米『一翻兩免』秸稈全量還田輪耕技術以三年為一個輪耕周期,年際間分別采用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技術,實施秸稈翻埋還田、覆蓋還田和松耙還田,實現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分別在土壤下層、土壤表層和中層形成『立體』的秸稈儲存庫,實現秸稈分層、分步有效腐解,土壤耕層的全面培肥,有效解決耕作方式單一,耕層淺、實、硬,秸稈全量還田難度大的問題,同時緩解寒地秋季耕整地作業時間短,秋整地作業緊張的問題。該項輪耕技術具有節本增效、固土增碳、蓄?增產等優點,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遴選為省農業主推技術。